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二章 當年事,今日果,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密,而今這麼多年過去了。就很難成為秘密了。有些事情甚至不是洩密。而是有心人覆盤一下當年發生的事情,就能猜得七七八八。或許細節上有一些錯的。但是大體上決計不是錯的。
何夕很難說自己當初是太過幼稚,還是太過理想了。才想起動科舉。
何夕此刻才反應過來。動科舉這一件事情,對大明是有利的。最少讓大明在新的選拔人才模式上進行探索。但是問題是,這一件事情,太招人恨了。
科舉制度出來計程車子,能夠一舉成名。一輩子靠功名都能行。
而今的取士制度,從最下層爬起來不說。一系列對進士的優待,都沒有了。對天下讀書人的地位簡直是一個重大打擊。很多人都暗暗諷刺朱元璋為秦始皇。因為,他們兩位皇帝都是重吏,不重士子。
也暗含諷刺大明二世而亡的意思。
前文也說過,分析大明各階層。讀書人這個階層,是最有權威,最具有能力的。是以何夕很注意在讀書人之中尋找同盟者。但問題是,這個風聲傳了出去。天下讀書人都會視何夕為仇寇。
想想就明白,如果有一個傢伙將北京,天津的錄取分數線與河南齊平了。即便,他振振有詞,說是為了國家,為了公平。但是北京天津的高考學生,也非將恨死不可。如果能大卸八塊,一定不會卸掉七塊。
而今何夕的名望就有想這個方向發展的趨勢。
這就是真實的現實,觸動理念,遠遠不如觸動利益那麼招人恨。
這個新情況,讓何夕很頭疼。
何夕說道:“這一件事情我知道了。”何夕心中也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當今的何夕不清楚其中厲害。但是朱元璋未必不清楚。不知道朱元璋不在意讀書人的力量。還是不在意何夕的名聲。
如果是前者,自然什麼都沒有。如果是後者,何夕心中忍不住苦笑,暗道:“看來,陛下也準備讓我為商鞅啊。”
孤臣變法,法成身死,人廢法不廢。
這真不知道是榮幸,還是悲哀。
蘇伯衡本來想請何夕澄清一下,但是聽何夕這麼說,內心之中也嘆息一聲,暗道;“得了,什麼也別說了。”何夕的舉動,與正式承認差不了多少。
甚至此刻蘇伯衡起了辭官回家的想法。
一方面,蘇伯衡是真的上了年紀了。另外,就是蘇伯衡有些看不準何夕的未來了。
畢竟,與天下讀書人為敵。能一時驕橫,很難長久。蘇伯衡不覺得何夕的學問有什麼錯的地方。但當初王安石的學問,一度也是天下第一,他祖上蘇家兄弟的蜀學,一度也流傳天下。而今何在?
解縉說道:“大人,以學生之見,陛下召見大人,恐怕是要對這一段時間的爭論,蓋棺論定。”
何夕也不想思考,自己在士林之中名聲的問題了。他已經隱隱約約感受到了,不管他再怎麼控制國子監,國子監能為他提供的人才也不會太多了。反倒是遼東的人才,才是自己的基本盤。
無他,對遼東的讀書人來說,即便有了科舉,就好像他們能考上一樣,這個規律放在北方大部分殘破的省份都是可以的。因為元末戰亂,這些地方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世家大族。
所謂的耕讀傳家,是真的耕讀傳家,與普通百姓一樣,需要下地幹活那種。
他們對朝廷政策反而不敏感。
甚至吏考,說不定對北方人更加友好。畢竟他的門檻比科舉要低。
只是何夕與南方大部分讀書人矛盾尖銳,這樣的矛盾將來該怎麼化解?大明不可能只有北方,沒有南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