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六十五章 蘇伯衡獻策,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何夕聽了,大喜過望。

用人之道,果然是博大精深,其中有太多技巧與訣竅了。如果不是姚廣孝指點,何夕或者很硬生生放過蘇伯衡這位大儒,也聽不到蘇伯衡的建議。

何夕可是知道,任何被稱為大儒,名家。大抵是當時第一流人物,他們或許有擅長的有不顧擅長的地方。但是敢說出來的計謀,都是有底氣的。

何夕說道:“蘇老先生客氣了。還請先生指點。”

蘇伯衡微微捻鬚,說道:“翰林院之中,有太多反對大人的人。大人剛剛到了翰林院,大開殺戒,自然不好,但是與這些小人糾纏,自然讓陛下失望,大人既然以老朽主編明史,那麼明史書局選誰,不選誰,自然由大人之意了。老朽既然承擔了明史之事,不編成此書,死不瞑目,老朽如此,自然也會嚴格地督促下面的人。不會讓他們懈怠的。”

何夕聽了,有幾分目瞪口呆。

真是老實人逼急了,才是最狠毒的。

這一招真是又狠又毒。

狠毒在什麼地方?那就是將很多翰林學士給關了起來。

何夕在翰林院充滿反對派,甚至是何夕反對派大本營,都一點也不奇怪。原因很簡單,自從朱元璋決定重開科舉之後,整個天下,大明取士途徑,一直是有兩種,第一是自然是從國子監考入中央各部,第二就是舉薦了。

國子監人數有限,即便是擴充數量也不多,而且國子監出來的學生,也不可能一躍而起,成為高官。大部分國子監生而今還是在中下層徘徊。而進入翰林院的,幾乎沒有。

那翰林院從什麼地方選取人才。那就是地方舉薦了,或者官員舉薦。

翰林院這個位置,是可進可退。一般舉薦過來的文學之士,放在翰林院之中,不說別的。寫寫文書公文,做一些文字工作都是能夠勝任的。

而且內閣大學士們都從翰林院之中選人。也讓翰林學士能得到實際的政務歷練。

如果真有才能,自然是外放下去。如果沒有什麼才能,養起來也很輕鬆。

從取士的途徑就能看出,翰林院之中都是一些什麼人了。

何夕去翰林院,雖然一下子成為翰林院中權力最高的幾個人之一,但是如果沒有人幫忙的話,很多事情也是很難辦的。而今就好多了。

修史對不同的人,是不同的作用,對於那種沒有靠山,機緣巧合,來到翰林院的人,修史是一個積攢功勞的人好地方,反正他們不修史,也不能升遷,也不可能參與到翰林院更多事務之中,還不如靠修史,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修史成功之後,自然各有賞賜,升官,金銀各不等。

但是對於有些人可就不一樣了。

翰林院是劉三吾的基本盤。劉三吾麾下自然有好些得力干將。將這些得力干將,一股腦全部關到書局去,再加上蘇伯衡的有意壓制,這些人未來幾年,就消失在大明的政治舞臺之上了。

如果尋常時候也就罷了。

而今卻不一樣。正是風起雲湧的幾年,未來風雲激盪,對很多人來說是危機,但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機會。

這些人錯過這個時機,很可能是錯過一輩子。

這給何夕帶來很多的助力,為何夕在翰林院工作,開啟了局面。

而對被蘇伯衡壓制下來的,卻不知道什麼感想了,這個局面本質上是兌子。用蘇伯衡脫離戰場,捎帶將其他一群人帶走。問題是,蘇伯衡是自願的,但是其他那些人,就不是了。

何夕說道:“那就多謝蘇先生了。只是,此事會不會耽擱修史。”

蘇伯衡說道:“請大人放心,無妨的。在這上面,沒有人能給我做手腳。”

文章,史學,這才是蘇伯衡的主場。在這裡給他搗亂。蘇伯衡有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