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八章 耕讀與工讀,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夕這般言語的目的,但是何夕贈書,並說出這番話,讓張宗德感動無比,一方面張宗德知道求學不易,而遼東各大學堂的教科書,外面流傳很少,是買不到的。更重要的是,何夕這番訓誡的話。也算是給張宗德一個新靠山。
對張宗德的現狀會有很大的改變。
不說別的。今日之後,這裡的百戶都不敢對張宗德大聲說話了。
張宗德說道:“草民定然牢記大人教訓,從今日起工讀傳家。”
何夕說道:“好好做便是了。我希望將來,你能站在我面前,再說今日之事。”
何夕不是誰都能見到的。張宗德想要再次見到何夕,自然不可能再有今日的巧遇。必然是在某些事情上有特別的貢獻,有了身份與地位,才能見到何夕。
張宗德自然明白,深深的鞠躬,說道:“草民定然盡力而為。”
何夕說道:“不要自稱草民,自稱學生。”
張宗德立即說道:“學生拜見何師。”
張宗德沒有敢叫老師,叫老師就是定下了師徒名分。顯得拉關係的成分太高。太過順杆爬了。但是稱呼何師,就好多了。這既是弟子可以稱呼的。外人也可以稱呼。
何夕倒是沒有拒絕。
------
這僅僅是何夕與燕王出行的一個小插曲。
不過張宗德沒有看出何夕的用意。燕王倒是看出來了。
士大夫拉攏的是地主階級。畢竟耕讀傳家。所說的耕讀,首先是有地,其次如張宗德這種自己真正下田耕地的耕讀家族,其實最多也最少。之所以說最多,是因為而今朱元璋均平天下,可以說洪武年間,是大明土地最平均的時代。正因為如此,很多讀書人真是從自耕農讀出來的。但是即便如此,數量最多,但是成就卻並不高。
畢竟讀書人也講究家學。
而到了明中後期,那時候的讀書人,寒門數量越來越少,寒門的門檻也越來越高。耕讀門檻也越來越高。
最少讀書人是很少下地的。
而工讀不需要土地,是真正拉攏最下層的讀書人。
燕王內心之中,或許沒有階級的劃分,但是這種社會現實,他還是知道的。
燕王說道:“何弟,你工讀這兩個字,是在下一盤大棋啊?”
何夕說道:“殿下,你覺得臣做得不對嗎?”
燕王說道:“對父皇早就看那些人不順眼了,否則也不會讓你做這個事情,你那個什麼教材,也給我一份,我回去好好看看。”
何夕聽燕王如此說,僅僅是看做何夕在執行朱元璋的想法。心中一陣感嘆。朱元璋這個靠山真好用。燕王對工讀,對何夕的學說,沒有多少偏見,但是有多少支援,何夕也未必覺得。
畢竟燕王在大本堂讀書,也算是宋濂的子弟。受過正統的儒家學術教育,燕王自己未必喜歡是一回事,自己有沒有學是另外一回事。
即便燕王不喜歡,朱元璋對子弟要求嚴格。燕王在這上面的功課,也定然是過得去的。
有些事情,是潛移默化的。小時候教得有些東西,即便當時學得時候痛苦之極,但是影響還在,就好像現在即便當年的政治課很是難背,但是長大後很多人看東西的角度與想法,難道沒有受到當年學習內容的影響?
燕王也是同樣的。
何夕說道:“那是自然,回到船上,就給你。”
何夕隨即想道:“我不僅僅多修建大學,也應該出一種容易傳播的書籍。只是這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
儒家在整個大明,整個中國,都是根深蒂固的。何夕想要迅速傳播,必須將這理論框架基於儒家理論之上。又要簡單易懂,便於理解。這是需要很高的學問功底。也是一個大工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