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八章 耕讀與工讀,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何夕身邊帶得書並不僅僅是這兩套。原因很簡單,何夕向來重視遼東幾個書院。

有時間,就校對這些教材。因為乘船。多一些書少一些書也很正常。就多帶了幾套。

何夕讓人將箱子放在地上,說道:“這些文集裡面東西,有很多謬誤,而我的學問是容不得一點錯誤的。這些文集就不要看,你真想看,就看這個。這是我選編的,除卻我,還有很多的其他人的成就。你拿去學便是了。”

張宗德見狀,立即下跪說道;“多謝大人。”

何夕說道:“不用謝,起來吧。”

立即有侍衛上前將張宗德給攙扶起來。

何夕說道:“聽說你在耕讀?”

張宗德說道:“正是。”

何夕說道:“以我看,耕讀不如工讀。因為種田不會讓你對學問,有一絲進步。而工讀不通,天地有大道,各賦其行,至於天地萬物之中。讀書就是明其理。而一上來就讀天理人心,題目太大。很多人都迷茫不知所措。而且,讀書人之中,也是有資質不同。有些人一輩子也未必能讀懂天理。更不要說有所作為。但是為人子孫,一些責任還是要承擔的。總是要謀生的。而耕讀固然可以謀生。但問題是,那些家裡沒有田地的人怎麼辦?就不讀書了嗎?”

張宗德心中暗道:“自然是不讀了。”

讀書也是需要成本的。家裡沒有一些家底,自然不去讀書。但是這話,張宗德說不出來,因為這是嚴重的政治不正確,畢竟儒家講究教化天下,從來是勸人讀書,並沒有不讓人讀書。

翻開大儒們的作為,勸人讀書,勸人向學的故事,比比皆是。從來沒有誰說過,什麼樣的情況,不讓人讀書。

當然了,現實擺在面前,現實之中,有太多人想讀書而不能讀書。只是說話,也是要看身份的。這些話燕王可以說,但是張宗德卻是不能說的。豈不是當眾打何夕的臉。

誰知道何夕心胸如何?

張宗德說道:“大人的意思是工讀?”

何夕說道:“正是。天下之道,工匠之道,看似繁瑣,但其中道理卻是很簡單。以道御術,可以做出很多你想象不到的事情。讀書人也可以以此謀生。且不可與尋常工匠同日而語。當然了,謀生之餘,上養高堂,下安子女。這才是齊家之道。齊家之後,就可以更進一步了。思之,思之。”

這一番話。何夕是對張宗德說的。

但何夕不是僅僅對張宗德說的。

是何夕這些年建立起來的一套理論,用以與士大夫抗衡。

何夕在實際研究工作之中,他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人給工業革命下了很多定義。但是何夕卻發現,工業革命需要的技術,並不需要什麼理論指導,而是需要一批有創作思維的工匠。

甚至就蒸汽機本身的機械設計,其實與中國古代那些更精巧的機械相比,也沒有複雜到哪裡去。

唯一的工業化要求。是用來生產的機械,不是藝術品。在成本故障率上面,就有些難了。

但是在古代普遍歧視工匠的情況下,怎麼搞出一批有創造性思維的工匠,這才是一個大問題。

何夕想來想去,就對照著耕讀傳家,弄出一個工讀理論。在科學知識的加持之下,讓讀書人做工,自然要比尋常工匠要厲害。更何況,何夕給的還有工理書院的教科書。

上面有很多大匠的心血,雖然一些不傳之密,並沒有寫在裡面。但是這裡面的很多工藝代表著大明工藝的最高峰。不要說遼東了。甚至江南很多工匠,都是不知道的。

畢竟這年頭的資訊傳播時間,從來是按年算的。

一項新技術從中國傳到歐洲,用幾個世紀都很正常的事情。

張宗德自然不清楚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