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章 票與引,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十章票與引
“老師,”黃子澄說道:“這裡面有什麼問題嗎?”
何夕說道:“貨幣是交易的媒介,而今遼東百姓買賣,很多時候用糧食。所以,遼東的糧食還有挖潛的可能。”
葉旺咳嗽兩聲,說道:“大人,想從下面人手中搞出糧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個不小心是出大事的。”
何夕苦笑。他怎麼不知道。餘糧收集制,這樣鼎鼎大名的制度。學過歷史的都知道。何夕更知道,因為這一件事情地引起一系列情況。更明白,普通老百姓對糧食有多少執念。真將下面的人餘糧想辦法收集起來。一個不小心,真搞出大亂子來了。
此刻何夕也有一些理解,當年這個制度建立者的用心了。飲鴆止渴。也要先活下去,再說其他。
何夕說道:“強行徵用糧食,這一件事情自然不能做。但是用其他手段代替糧食卻是可以的。首先,遼東所有官員士卒,發餉不再發糧食。而且這明年秋天所有糧食全部進官倉。統一使用。”
葉旺說道:“這不行吧。這樣的話,會鬧出事來的。”
何夕說道:“發糧票。以老弱男女不同,每天三餐吃飽為主。發糧票。這個數字再統計,大概在每人三石。放朝廷糧倉之中,所有人憑藉糧票領糧食。從此之後,發給所有將士發各種票據。”
“什麼票據?”葉旺有些不明白地問道。
何夕說道:“糧票,煤票,木頭票,水票,農具票,百姓需要什麼。就發什麼。直接折工,計算好每一個人的人工。直接將工折算成各種票。”
何夕想來想去,只能有這個辦法。
有票據將生產端與需求端之間對接。將生產端的產品直接對接百姓,作為百姓的報酬下發。因為何夕提高了生產效率。因此,在這上面並不是太缺的。
何夕手中支付能力就會大大增加。
而現在投入工業建設之中,最重要的是人力。是人工。直接從生產端的產品兌現。
所謂工,與計劃經濟時代的工分直接對應。是一種很古老的計量單位,一般來說,就是指土方量。挖出多少方土算一個工。或者將多少方土運輸到另外一個地方算是一個工。
大體上相等。
如此一來,就完成了生產,銷售,再生產的迴圈。
當然了,還有一個隱藏的手段。這個手段,何夕並不想用。但是有時候或許也不得不用了。這些票據,有了紙幣的特點。所以,他們是可以增發的。會讓他手頭有額外迴旋餘地。
只是這樣的情況,能不做就不做。畢竟寶鈔前車之鑑。何夕在大明混了這麼長時間。最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天下自然是有蠢人的。甚至從絕對值上來看。從現代人是比古代人聰明。但是如果說真正混在人尖上的一群人。在智商上相差不多。沒有一個蠢貨,但是一個個都陷入超發之中。何夕不覺得自己比他們強到什麼地方。
只能寧肯笨一點。不要自作聰明。
“似乎與宋代的引法,有一些相似之處。”黃子澄心中暗道。
何夕這種手段,其實並不高明。本質上就好像工廠發不出工資,直接將生產出來的東西塞給工人模式一樣。只是規模更大一點。而規模也不夠大。更大就是所謂的計劃經濟了。
能用最低的成本,最低的消耗,轉入工業投資之中。
當然了。僅僅這些,是不足以建設與維繫遼東的工業體系的。還要從外面找來更多的資本與利潤。
而宋代的引法與何夕提出的票法,其實並不一樣。前者是一種特殊的專賣制度。有直接專賣,與發許可證兩種,總之,甚至宋朝在這方面的賦稅收入,直接超過了正稅。
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本質的不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