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章 大明的貨幣,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九章大明的貨幣
或許這個事情很難理解。
其實,這是大明混亂的貨幣制度的舊賬。
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其實一直在效仿元朝的貨幣政策。也就是發行寶鈔。但是很多政策都有滯後性,發行寶鈔也是一樣的。朱元璋當時並不知道,發行寶鈔的結果。他所知道的寶鈔貶值,與實際上的寶鈔貶值是有差距的。
在洪武十四年之後,朱元璋認真做了調查。發洩寶鈔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貶值率。但是即便最高的也折價一半。也就說一貫寶鈔,最多能值半兩。身很多地方,已經摺價十分之一了。也就是一貫寶鈔,最多值一百文。
當然了,這種情況與後面宣德正統年間,與面額相差一千倍的貶值率。是相差很大的。
朱元璋極是做了挽回。暫停新寶鈔的發行。
最多進行一比一的新舊寶鈔折換。
畢竟是即便是現代鈔票每年也有一定破損率。明代寶鈔質量遠遠比不上後世的鈔票。每年都有損耗。不置換的話。市面上的寶鈔根本就不能用了。
這就是朱元璋的決定。
對於自己搞不清楚的東西,暫停,維持現狀。
但是朱元璋也放鬆了一些政策。
在洪武之前,建立大明寶鈔體制的時候,是嚴禁銅錢交易的。甚至大明銅錢也一度停止鑄造。至於金銀交易也是禁止的。不過,朝廷禁令是一回事,市場規律是另外一回事。
而且大明朝廷的執行能力。也是夠嗆的。根本不可能深入大明各地。
於是,明面上的寶鈔,私下裡用金銀,形成了兩套金融規則。
之前朱元璋是強力打擊私下的金融規則,甚至下令,商戶用金銀交易者論罪。只是在洪武十四年之後。朱元璋雖然沒有放寬禁令,但是並沒有再給下面官員施加壓力。重申禁令。
朱元璋太瞭解這個時代的官員了。
有些事情,他不督促,不壓著,下面人就當成不存在。
所以,朱元璋這一鬆,從洪武十四年之後,就形成了。寶鈔,白銀,銅錢雜用的局面。其實不僅僅是這三樣雜用。糧食與布匹也在其中。
其實,糧食與布匹在古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就承擔著貨幣職能。只是因為棉布大量生產。讓絲絹退出了歷史舞臺的。只不過這種退出也是有過渡的。並不是咔嚓一下,就完成的。
當然了,這種混亂的情況,在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體現。各有側重,就海上與南洋來說,多用白銀,是因為貴重金屬是天然的貨幣。而金太少。銀子才是通行的貨幣。而且南洋各地,本來就通行用銀子。
用銀子才能與南洋各國無縫接軌。當然了,南洋各國也有大量的銅錢,都是唐宋貿易的產物。總之,沒有大明的寶鈔。
朱元璋的默許政策,其實有利於開海的。
但是在遼東卻不一樣。
首先,遼東是軍管,糧食本身就缺乏。而且朱元璋即便再傻子,也不可能給軍隊發寶鈔,以寶鈔貶值的速度,那是要引起軍隊譁變的。所以,軍隊的待遇就是按糧食算。
官員待遇也是如此。寶鈔最多算賞賜。
而且為了緩解糧食危機。何夕主動提出,遼東大木以糧食結算。更是賦予糧食更多的貨幣屬性。
所以,遼東上上下下不能說不用錢,但是更多時候喜歡用糧食。
這種情況在高麗戰爭之後,有一些改變。因為高麗財富進入遼東之後,也帶來大量銅錢。雖然元代就禁用銅錢的政策。但是高麗,日本等地,都有大量中國銅錢。
總體上,也不能改變以糧食代替錢的趨勢。
糧食自然沒有錢方便。但問題是,遼東百姓稀少,交易頻率也不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