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章 大明的貨幣,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太高的。很多時候都是以衛所為主體的,自給自足。糧食足夠了。最少不會貶值。

如果單單算糧食,遼東的糧食短缺情況並不嚴重。

首先,遼東農耕是有基礎的。

遼東在漢代就已經有郡縣。雖然遼東發展時有反覆。有元末紅巾軍大難。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遺留的。

其次,大明一切軍政都是以糧食生產為重,朱元璋廣積糧的政策,是有傳承的。在遼東也是一樣的。自從明軍來到遼東之後,屯田這一件事情,一直抓得很緊的。

在原本基礎之上,遼東的糧食生產有一定的恢復,在洪武末年,已經幾近於自給自足了。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大寧等衛所被撤銷。遼東的衛所還有增加的原因。

大寧等衛所每年都要消耗很多糧食。最後讓朝廷不堪重負。而遼東甚至一直在開闢這荒地,一直到大明軍隊不能保證遼東百姓開墾,李成梁放棄寬甸地區為止。

再加上海運的糧食。木材貿易採購的糧食。

加上遼東本土的消耗。以一年每人三石來計算。遼東原來的人口,年消耗量也不過是兩百多萬石.

不要覺得這個數量少,每人三石也就是而今四五百斤。是現代人均糧食佔用量的一半。但已經是非常高了。因為這個時代,很少有人能完全吃糧食,很多時候,特別是在夏天,更是以野菜充飢。

這才是正常消耗。

即便有糧食也捨不得吃。

每人三石。已經是何夕地高估了。

前幾年,每年都運輸到遼東就有一百多萬石。更有遼東本地的糧食產出,雖然有支援大軍,但也沒有消耗完。而且何夕做得那麼多大工程,是怎麼來的?

總不能何夕登高一呼,下面的人都自帶乾糧上工地啊。

根本不可能。

何夕其實就是用結餘的糧食作為獎賞,賞功罰過,這才激發下面人的積極性。才有何夕這幾年的成就。但何夕也將之前的結餘搞沒了,等每年二百萬石糧食劃到軍糧之中。

何夕一下子就感到棘手之極。

如果說,何夕僅僅是維持而今的局面。大抵是能夠的。但是想要完成他原本的計劃,卻是萬萬不行的。最少還要有幾百萬石糧食的花費。何夕覺得自己或許能從南京再搞一些錢糧,但是再多就不行了。

因為南京那邊,風雲醞釀。

清丈案的餘波,不會因為太子與朱元璋之間的緩和而改變。甚至朱元璋與太子聯合,只會讓這一件事情演變得更加劇烈。誠然,朱元璋開國君主,權威天下無雙。但是要一群的人的命。兔子急了還會咬人。更不要說這些人。

所以南方的事情特別多。

清丈更牽連上錢糧的事情,還有其他內耗。不說別的。單單是這一次江南各方亂起,調動大軍,消耗就不少。還要儲存各方力量震懾各方。錢糧上根本不能少。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不管高麗戰略,是何夕想與不想的。在客觀上,高麗戰事是何夕推動的,將馮勝想乘勝追擊地滅掉北元的想法破產了。雖然之前,何夕與馮勝有過合作。而今也沒有撕破臉。

但是在這一件事情,馮勝不支援,想從北平調糧食,也會大費周章。

想來想去,這個難題何夕還要自己解決。

不過這個問題,何夕此刻已經有一些思路了。

自然是內部挖掘潛力,與從外邊拉資源而已。雖然說從朝廷這邊搞到錢,有一些難。但是其他方面並不是不能搞到錢。不過,這是後面的事情了。先解決眼前的事情。

還有很多不確定的事情。

他先要解決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內部的問題。先辦了確定的事情,再去搞定不確定的事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