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二章 大時代的開端,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百零二章大時代的開端
其實何夕很早就研究水泥了。
只是這裡面有很多問題,何夕也只能提供思路。讓工理學院一爐爐的燒。而今已經差不多了。有了最初的配方了。
有了十萬兩一定能成。不,甚至用不了十萬兩。多餘的經費可以用在其他事情上。
朱元璋說道:“朕在南京做的事情。你知道吧。”
何夕心中一凜,知道正題來了。
何夕很長時間沒有與朱元璋談過了。這一次,幾次與朱元璋相處,都沒有交心。他也有很多想法告訴朱元璋。
何夕說道:“臣聽說了。只是遼東沒有接到清丈的旨意,這是?”
朱元璋說道:“朕故意的。你在寧波待過。你覺得遼東與江南最大區別是什麼?”
何夕說道:“應該是人口。江南人口繁盛。而遼東人口太少了。人少了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朱元璋冷笑一聲,說道:“人多了就能做成事情了?天真。我知道你之前,想在江南興建紡織業。你覺得會是什麼樣子?”
何夕說道:“大概影響會更大一些。反對的人也更多一些。”
朱元璋冷笑一聲,說道:“不僅僅如此。你會發現,你如果想用人。必須是世家大族之人。最後,你的弟子,大多是當地的讀書種子。將來,你一死,你的一切被他們接管。或許你還有一二忠心的弟子,想要傳播你的想法。要麼被排擠,沉淪下僚,要麼遠走他鄉。重新開始。”
“因為,朕就是這樣的。”
說到這裡,朱元璋也不由帶著幾分惆悵。
何夕也頓時明白了。這不就是朱元璋的處境嗎?
朱元璋從兩淮起家,真正站穩腳跟就是在江南。但是在江南之後。與當地大族合作。與世家大族合作才有了根基。這些年來,朱元璋對於這些世家大族。又愛又恨,有鬥爭有妥協。
如果按照歷史上的程序,最後朱元璋還是放任了朱元璋與這些人靠攏。
其中義門鄭家,就是一個典型。數千人按照族譜一起生活。人人都沒有私產。全部都是族中的。形成了一個大家族。而族長的權力,在族裡面是絕對的。
即便是有族人做了大官,在外面哪怕是一品大員。回到家中也要列位於族長之下。
其他大家族,未必有義門鄭家這麼極端。但是也是同樣的道理。有了這些大家族。大明朝廷管理地方很容易,只需與族長對接就行了。根本不用費多少力氣。就能徵集到地方的錢糧。但是也很難。
因為一個政府的組織能力,動員能力,就要看能管到哪一級的。直接管理到人。動用人力物力也是更多的。但是如果朝廷管理人以族為單位。那地方官估計還不如地方大家族的族長。官府想辦什麼事情。必須聽地方大族的。否則寸步難行。
這不是而今的大明。
畢竟朱元璋還活著。誰敢造次。但是這是以後的大明。
人有壽命,一個強人再強大。只能壓制一個時代。不能壓制一個階級。
朱元璋很清楚這一點。這也是沒有何夕的歷史上,朱元璋最後的選擇。或者是,朱元璋壓根就沒有得選。朱允炆的性子,只能走與地方大族合作的道路。而相傳朱允炆出逃。更是在義門鄭家藏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有義門鄭家的人誓死追隨。
何夕也不得不承認,朱元璋說得對。他如果在江南做這些事情,大抵與朱元璋在江南的局面。差不了多少。
朱元璋說道:“遼東就不一樣了。大亂之後,一張白紙。看似什麼都沒有。但是地方上都是以小戶為主,連四世同堂都很少見。根本不要多大家族了。南方聚族而居的太多了。而是北方。一家都在十人以下。最多的是三四人的小戶。你知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