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四章 遷都準備,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百零四章遷都準備
何夕回過神來,發現朱元璋在注視著他。朱元璋說道:“你懂了嗎?”
如果何夕剛剛來大明,或許看不懂朱元璋下得這一盤大棋,此刻在朱元璋的教導之下,早就不是吳下阿蒙了。立即點頭說道;“兒臣明白。”
朱元璋說道:“你明白就好。你肩上的擔子很重。首先,遼東一年最少能夠供應北-京四百萬石糧食。你這個數目你應該清楚。”
何夕暗暗叫苦,蓋因而今整個遼東糧食產量也未必有四百萬石。這不是翻幾倍,而是最少十倍,因為供給北-京四百萬石糧食,那最少遼東要產出一兩千萬石糧食才行。因為人是要吃飯的。總不能讓下面人餓著肚子將口糧交出來吧。
那是逼人造反。
但是何夕更明白,四百萬石的重要性。
何夕說道:“這是漕運的數目。”
是的,漕運。
朱元璋已經在推演未來北-京與南方爭權的可能性了,想來想去,無論如何都覺得,漕運是一個要害所在。不管是海運,還是漕運。都是將北-京的糧食安全寄託於南方。
將來在政爭之中,就很被動。
什麼?大臣們不會這麼無底線?
天底下最髒的地方,一個是朝堂,一個青樓。決計不要高估未來鬥爭的殘酷形式。
朱元璋自然要排雷。
所以,他對遼東如此支援。蓋因他知道東北未來是大糧倉。有了這個大糧倉之後,北-京對南方就更硬氣了。
不過,這一件事情何夕還是有底氣的。
原因有二,第一是,高麗。也就是朝-鮮半島南部也是有大量良田的。
就朝廷半島本身來說,自然是山多田少。但是朝-鮮半島南部很多地方都是盛產大米的。雖然說過後世朝-鮮半島糧食不夠吃,那是與人口數量有關係,而今整個東北,東北三省,外東北,朝-鮮半島。加起來也沒有一千萬人。
再加上一直在遷徙人口。朝-鮮半島的糧食一定會有剩餘的。
這會給遼東一些幫助。
第二,就是提供四百萬石糧食,未必全部要產於本地。
在明中晚期,江南依舊負擔大量的糧稅,但是他們都是從湖廣採購糧食。何夕也可以做這一點。再加上海運的便捷,不僅僅可以從江南,從兩廣,還可以從安南,南洋總督府採購。
當然了。對外採購,僅僅是一個補充。如果何夕手中沒有足夠的糧食壓盤的話,也是容易被人所制的。
在東北糧食產量不足的時候,未必不能做一些手段,但並不是長久之計。
朱元璋說道:“第二,就是北-京的戰略安全。蒙古必須被肢解。漠北必須被征服。這一點,我不會讓你一個人做。不過將來北征的時候,大概指望不了南邊,你心中要有一個心理準備。”
朱元璋此言,不是沒有原因的。
北方最大的劣勢是什麼?是戰略安全。
如果蒙古在,北-京距離戰線只有兩三百里。兩三百里,如果在江南水鄉,或許是一道跨越不過的天險。但是在北方,尤其是草原上,最多是一兩天的路程。所以大明能防禦的就那幾個關卡。即便塞外有一些城池,敵人真想繞過的話。
那也是很容易的。
所以,北-京處於危險之中,那麼其他的都不要談了。
更容易被動。
何夕心中暗暗叫苦,因為他發現,他在遼東,恐怕要同時支援兩場戰爭。一場是藍玉徵日本之戰。另外一場,就是掃平漠北之戰。這負擔太重了一些。
朱元璋將他當成了點金手了。似乎一下子,就能變出很多物資了。
何夕說道:“兒臣盡力而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