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章 賜名天津,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九十章賜名天津

“陛下,老臣既然隨行,有些事情不得不說。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陛下身負天下之重,遼東這種地方,本不該去。即便要去,從陸路走也就罷了。怎麼能捨車登船。陛下置天下於何地?”李善長當著百官的面,大聲說道。

朱元璋沒有細聽李善長在做什麼。而是看著隨行很多官員的臉色。

雖然說很多官員都臉上沒有一絲表情。但是有一些年輕官員,還是沒有這種修養的。臉上一些微妙的表情,顯露出他們的傾向性。

就是他們贊同李善長的想法。甚至對李善長感到佩服。

朱元璋也明白。在他看來,他不是不講道理的人。但是在很多官員看來,朱元璋就是喜怒無常的暴君。蓋因,朱元璋的道理僅僅是朱元璋自己的道理,並不被這些人所接受。

他們的道理,就是刑不上大夫。就應該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今面對朱元璋,將他們與庶民看成一樣的。他們完全不能接受。

是的。朱元璋很多酷刑,何夕都受不了。但是,對於真正的底層百姓來說,這些酷刑真算不了什麼。

不會以為那些酷刑,都是朱元璋創立的吧?倒不是,朱元璋沒有發揮創意。但是這些酷刑都是有基礎的。

酷刑用在泥腿子身上,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用在他們身上,就是不可承受之重。

朱元璋從來知道,很多官員口中頌聖,但是內心之中,時刻想讓太子登基。只是,但是幾十年來,無數人頭已經證明了一點,那就是想要活命,不要與皇帝頂著看。

而今,終於有一個頭硬的了。豈不讓朝野上下欽佩。

朱元璋眼睛餘光掃了一圈,最後將目光看著李善長臉上。李善長蒼老的臉色,依稀有當年的神態。朱元璋可記得,李善長剛剛到帳下,可是很桀驁不馴。雙方在很多事情上,都很不愉快。

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一登基,就將才六十多歲開國第一功臣,送回家中。讓他閒居的原因。甚至胡惟庸案,辦的是胡惟庸,殺的其實是李善長的人。

朱元璋從不覺得李善長不懂自己的意思。不明白自己的做法。而李善長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一口氣。

一口在家中憋了二十年的氣。就是要倚老賣老。

看朱重八能拿他怎麼樣?

朱元璋這一路上,多次與李善長談話。朱元璋吸取了歷史上一些做法的經驗教訓。還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希望能將這一件事情和平解決了。殺人終究不好。特別是殺李善長這樣的人。後遺症太大了。

朱元璋並不是在乎自己的名聲。到了他這個地步,千古功過,已經不是一些人能夠詆譭的。但是,朱元璋對張居正的下場。很是警惕。張居正的下場告誡了。全天下臣子,不要為大明效死力。

於是,大明再也沒有能力挽狂瀾賢相了。剩下的歷代首輔,做的都是李鴻章一樣的工作。裱糊一下破房子。

萬曆之後,大明其實有救的。只是已經沒有人願意去救了。

朱元璋說道:“從洪武十六年以來,海外新建,四鎮三國。海關稅入,已經超過鹽稅,成為大明第二大賦稅。海洋也是大明之疆域。天子豈能不重海疆。至於朕布衣起家。何等局面沒有見過。還怕區區海浪。此事不用再說了。”

“陛下,不可。”李善長大聲說道。

朱元璋說道:“國公不必多慮,如果你不想去,可以留下來。”

李善長說道:“陛下,臣勸諫,並不是臣膽小。臣八十有餘,即便即可身死,也屬正常。只是心憂天下。陛下出海,臣豈能不跟隨。”

朱元璋說道:“好。知道韓-國公忠心耿耿。”朱元璋心中殺機已定。

隨即,朱元璋放眼天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