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九章 百年之憂,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八十九章百年之憂
朱元璋對朱棣的反應,既在預料之內,也在情理之中。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雖然說何夕到來,改變了很多。但是一個人的本性卻是很難改變的。太子是這樣,燕王也是這樣。太子本性寬仁崇儒,雖然他本身不是腐儒,也有鐵腕手段。但是對於以儒家治理天下,並沒有動搖。
而朱棣也是一樣的。
朱棣雖然有對皇位的野心。但是哪一個皇子沒有對皇位的野心?而朱棣更喜歡在戰場上賓士,提大軍縱橫草原。是解決不了大明的問題的。
一個念頭忽然湧上朱元璋的心頭:“如果何夕是自己兒子就好了。”
不得不說,在很多現代思想改造之下,朱元璋的思想與這個時代的人,大為不同,反而與何夕有更多的共同點。這也是朱元璋才能如此。尋常人卻未必真能將這麼多的知識消化了。
一來,朱元璋是底層出身,骨子裡與士大夫不同。反而能與後世很多思想相通。二來,就是朱元璋真正開始學習,是在二十歲之後。可以說,朱元璋是在錯過最好的學習時間之後,才開始學習的。
這自然有壞處。沒有基礎,會讓朱元璋學什麼都很吃力。但是朱元璋卻克服了這一點。實際上,朱元璋學得相當不錯。雖然儒學一些高深精妙之處,不大明白。對於數學與財政方面,也有確實。但是大明整體框架都是朱元璋定下來,沿用明清兩代。單單這一點,就不能說朱元璋沒有學問。
後世所提倡的終身學習,朱元璋早就在實踐了。
而從頭學習這些現代知識,對朱元璋來說,很吃力。但是對朱元璋來說,未必有四書五經吃力。畢竟,後世很多東西,都寫得很明白。讓人想不明白的。只有邏輯上的聯絡。知識的關聯。但是微言大義可不是這樣的。程朱理學支離之病,就是很多觀點散落在典籍之中,沒有一個系統。必須自己有悟性,才能聯絡在一起。
能做到這一點,就算讀明白了。做不到這一點的。不過是死讀書而已。
而後世的書籍,大多都不會這麼難為人。不過,寫明白之後,能不能看懂,卻是另外的事情了。
朱元璋這幾年研究下來,對後世一些東西,還不明白。但已經深刻地相信一點,那就是社會發展一定是滾滾向前了。所以大明不能走老路。新路怎麼走?
朱元璋不知道。
但是太子代表傳統王朝的治理體系,是不行的。燕王更是連這一點都沒有想明白。
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只有何夕。
只是朱元璋不可能將大明王朝傳給外姓。一來他過不了自己那一關。他畢竟是一個古人。他想得更多是朱家王朝世代傳承。二來,他也過不了天下那一關。
當一個道理被天下人認可的時候,那就是真理。在大明,這個真理就是朱家天下。不說別的,如果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兒子,他能不能打下南京都是兩可之見,即便打下南京,殺了建文帝,也不是結束,而是另外一場的大戰的開始。
朱元璋內心糾結無比。
朱元璋很清楚,改變天下,是一個大工程。並不是他剩餘的壽命能夠完成的。甚至何夕一輩子也未必能做完。這種事情一定要找好備手。否則,他現在做的所有事情,等他死後都會被推翻。
那麼他做的還有什麼意義?
甚至有些自討苦吃。
有時候,朱元璋也想過,要不就別折騰了。
適可而止。再整頓一下土地上的問題。開海通商,海外封國。等幾項大政定下來。大明延續百年國祚,決計是沒有問題的。將來的事情,讓後來人解決便是了。
但是朱元璋想來想去,依舊忍不住。
人在不同的層次,有不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