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五章 解縉,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管是何夕提出整理國故,還是何夕提出新史學。都建立在龐大的古籍之上的。
這幾年蘇伯衡主持明鑑堂,完成最大的工作,就是對古籍的重新抄錄,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每到一地,都要收集所在地的古籍文書。定都南京之後,更是全天下徵集書籍。大內書籍之多。後來就是根據這些古籍,修成了永樂大典。
不過,後來這些書籍,被付之祝融。
而解縉就是蘇伯衡的得意門生。
此刻的蘇伯衡,與解縉在松樹下品茗。秋風蕭瑟,搖落一地松針。落在地面上,青石之上,別有一番味道。
蘇伯衡說道:“我剛剛從監正哪裡拿來的一封書信,你看看吧。”
解縉坐在石凳上,不覺得怎麼樣。但是他起身雙手接過書信,就顯露出身形,有一些矮。不過他風度過人,美中不足之處,很容易彌補。
解縉開啟書信,細細一看,頓時臉色微變,歡喜之色,溢於言表。忍不住說道:“山長,亦知有解某?”
在何夕看來,解縉是歷史上的名人。但是在解縉看來,何夕才是他高山仰止的大人物。掌握他未來命運的人物。明鑑堂每年都有很多人流入各部。成為最底層的官員。解縉僅僅是其中之一。縱然他被蘇伯衡賞識,當成親傳弟子。但也僅此而已。
蘇伯衡文章是好,頗有眉山蘇家的家風。但也僅此而已,與何夕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而且蘇伯衡老了,未來最多不過是在明鑑堂終老而已。但是被何夕賞識,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些年,很多人證實了這一點,只要被何夕賞識,幾年之內就能一步登天。更不要說,他出於明鑑堂,是何夕的嫡系。何夕所用之人,幾乎全部出自國子監明鑑堂。
當然了,國子監與明鑑堂那麼多學生,未必都能成為何夕的黨徒。畢竟一來人各有志,二來或許別人有其他的政治資源。而解縉雖然出於書香門第。父祖都是宋元之高官。但是新朝鼎革,解家並沒有多少政治資源。解家三兄弟能同入國子監,一方面固然是解家的三兄弟才華,也是他們所有的政治人脈了。
而今大哥已經在遼東任官了。在何夕手下做事,前途遠大。
解縉內心之中,自然也想得到何夕的賞識,從此一飛沖天,絕跡泥澤。他在明鑑堂之中苦心經營,把握住每一次機會,將自己的名聲宣揚出去,終於等來何夕一封書信。
解縉豈能不高興?
蘇伯衡見狀,嘆息一聲,說道:“我就知道,這明鑑堂留不住你。你啊,心不定。”
解縉連忙行禮說道:“學生辜負老師厚望了。”
蘇伯衡對解縉寄以厚望,但是這個厚望並不是讓解縉出去做官。而是跟著他做學問。何夕用全新的視角解讀歷史。僅僅開啟一扇大門而已。但是,其中很多東西,都是沒有整理的。
蘇伯衡這些年在明鑑堂之中,一邊教授學生,一邊對古籍史書進行整理。比如編訂各部專門史,如地理。道路,財政,政治變遷,等等。加入數學分析統計歸納都手段。從中發現更多的歷史規律。
當然了,蘇伯衡一時間還沒有什麼發現。但是他做出的研究與整理,卻是後來史學家所必須。
只是這樣的事情,清冷的很。沒有什麼榮華富貴可言,但總是要人做的。解縉資質特別好,博聞強識,過目不忘。蘇伯衡很希望解縉能留下來幫自己,將來他這些事情,也算是後繼有人了。
可惜,解縉心思太重,功名之心太熾熱,是坐不住的。蘇伯衡也只能悠悠一嘆,說道:“無妨,人各有志,只是何大人交給你的事情,你真能做到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