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二章 棉花問題,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材料好,捨得下本錢。另外一方面,就是設計好。工理書院的學生們,或許不足以設計更復雜的機械,比如何夕一直想要的蒸汽機。但是,一些簡單的農機改良卻是可以的。畢竟,將原本流傳下來的農具,進行力學分析,製造出新式的農具。並不是太難的事情。
而軍械的複雜情況,在農具之上,在劉璟想來應該沒有問題的。
“第二,是軍裝。大概十三萬大軍。一身軍裝,罩衣,披風,棉襖。冬裝,夏裝等等。風帆,繩索。等等。還有,其他人的需求。”
劉璟說道:“等等。風帆?需要多少風帆?要那麼多風帆做什麼?”
何夕咳嗽一聲,說道;“劉大人,近六百萬兩,該怎麼花完,您想過嗎?”
劉璟一愣,說道:“為什麼要花完?遼東百戰之地,如果能結餘一些軍費,等將來北上的時候,不用再從後方調撥,豈不是一件好事?”
何夕頓時有些頭大。
不知道該怎麼給他解釋。
如果從農業社會的財政思維來看,這完全沒有問題。要量入為出。要節省著花。但是對於從後世而來的何夕來說,卻不是這樣的。大規模財政支出帶動工業發展,這個模式,何夕很熟悉。
不管這個財政支出是戰爭,還是其他方面,都是沒有問題的。
其實,何夕也能感受到朱元璋之所以做這個選擇。資本的力量一旦開始迴圈,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資本天然追求增值。再增值,為了這一件事情,他們不惜將世界打成地獄。
何夕現在在遼東做的事情,僅僅是種下一個種子而已。是可以順其自然,用十年二十年的緩慢推進資本的增長。並以此建立起一個新的社會體系。但是朱元璋沒有十年了,所以他才有這種辦法。
做什麼事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大明的財政剩餘,全部投入工業之中。撥款也好,軍費也好。都一樣的。
但是何夕並不能浪費這些錢。
一兩銀子四石大米。合計總近六百萬兩的投入,是一筆鉅款。有大多?張居正變法的結餘,也不過一千多萬兩,是這個數字的兩倍有餘,更重要的是,銀價在明朝,是一個逐漸走低的過程。如果算購買力的話,沒有具體的模式可以對照。但六百萬兩,抵得上萬歷年間,一千萬兩都說不定。
是足夠,大明與日本在朝鮮拉鋸十年有餘的鉅款。
錢太多了,也是一個煩惱。
怎麼樣合情合理地花出去?
何夕想來想去,一方面,就是對高麗軍全面換裝。原本,是衛所中,給布匹,自己渾家做的衣服,全部換成遼東制軍服。而且不是一件,秋裝夏裝等等一個人好幾套。另外增加軍隊供應,紗布,帳篷,等等。這些都需要棉花。
而棉花供應,整個洪武二十一年都十分緊張。原因就是棉布是硬通貨,在海上是僅次於的鹽的產品,去年棉花原料供應,就限制了棉布的產量。而今這麼一算棉花供應根本不夠。
另外一個方面,何夕想到的是水師。
是的。大明的水師在何夕看來,完全不夠看。沒有專門的戰艦。也沒用專門艦炮。很多東西,都是陸軍那邊挪過來的。根本沒有專門的設計。當然了。
也沒有什麼需要。
但是沒有需要,可以創造需要。
打日本就是一個強需要。用打日本的軍費建造一支世界一流的水師,或者遠洋艦隊。在何夕看來很划算的。因為,何夕覺得未來大明的工業品,最大的市場,依舊是海外。不是國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