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七章 君臣之遇,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些事情從來沒有人給他講過。朱允炆身形微微前傾,說道:“願聞其詳?”
丁顯說道:“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此北宋文彥博之言,而今依舊是金玉良言。可馬上打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前元騎兵之強,冠絕天下,即便是本朝精銳,也未必能匹敵。然不足百年而失天下?何也,是元軍自相殘殺?軍威不在?非也,洪武五年,魏國公提數十萬大軍,與王保保決戰塞外,險些全軍覆沒。可見蒙古雖弱,但軍威仍在?”
“正是,韃子不知道讀書人的好處。沒有與讀書人共天下。反而盡用急功近利之徒,求一時之利,絕天下之義,將朝廷理財之職,猶如做買賣。令色目商人撲賣之。某言,我可徵稅十萬,又某言,我可徵稅二十萬,而後者得之。於是,官員急於搜刮,百姓死於賦稅,這一夫作難而七廟墮。乃有今日。”
“是以,孟子見梁惠王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仁義在,而道生之,道生而利隨之,未有天下行仁義之道,而國庫乏用之朝。”
“重教化,淳風俗,治國之根本也,利者,仁義之末,德之薄也。棄本而求末,臣未知其可也。”
朱允炆聽了,心中思忖片刻,說道:“丁先生高見。只是,皇爺爺為何不納此言?”
朱允炆覺得他說的都對,最少在丁顯的理論下,是可以自圓其說的。是的。比起區區幾百萬兩的賦稅,穩固的社會體系,才是朝廷應該重視的東西。只是他這一問,讓丁顯不好回答。
他堅持自己的意見,那麼就要說朱元璋哪裡不對了。但是朱元璋是能隨便指摘的人嗎?
特別是對著朱允炆,對子言父,對孫言祖,都是大忌諱。
丁顯說道:“臣以為,這是陛下權宜之策。朝廷建國二十餘年,戰事頻繁。國庫空虛,自然要取之於海上,用之於北疆。只是非太平盛世之景,當九州息干戈之事,此事宜可罷之。”
朱允炆說道:“那要到何時啊?”
丁顯心中轉了一個圈,身體微微前傾,低聲說道:“或許,要等殿下執掌天下的時候。”
朱允炆聽了,臉色陡然一變,死死的看著丁顯。
丁顯並不迴避朱允炆的眼神。
對於成為朱允炆的老師,方孝孺是敬謝不敏。這丁顯是求之不得。
雖然說,丁顯因為民報,得了很大的聲望。但是丁顯內心之中的遺憾就越來越大。那就是因為當年的事情,不能堂堂正正的成為朝廷命官,登堂入室。即便而今名聲傳於天下。但依然是白衣而已。
所以,給朱允炆當老師的機會,這是他求之不得的。
他在與朱允炆問答的時候,已經反覆思量過了。這才突兀的說出這樣的話,這是一個試探。也是一次冒險。
就要看朱允炆如何做了。
朱允炆沉默了好一陣子,忽然一擺手,遠處的侍衛宮女,全部退下去了。朱允炆談話的時候,已經注意到距離,這些太監宮女侍衛,應該是聽不到他們說話的。
但是朱允炆依然擔心,只有將這些人趕出自己的視線之外,他才有一絲絲的安心。
朱允炆這才說道:“丁先生,有些話是萬萬說不得的。”
丁顯見朱允炆如此作勢,心中立即明白:“成了。”如果這些話真不能說,朱允炆不會是這樣的反應。
朱允炆也是無奈,他此刻困在籠網之中什麼也不明白,很多事情,還不如丁顯看事明白。他急需一個縫隙,就是能讓看到真正大明是什麼樣子的。並清楚權力運動的縫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