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四章,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雖然,何夕也知道,一個人做不得很多事情。必須有自己的團隊。很多事情要讓別人來承擔,他能做的不過是相信與支援。但是此刻何夕依然在自我反省。
心中暗道:“大意了。”
自從納哈出出降之後,元廷已經很長時間都沒有什麼大動靜了。何夕以為元廷不會有什麼動作了。再歷史上,納哈出出降後,緊接著就是捕魚兒之戰。所以何夕也覺得,蒙古人不會大舉出動。
但是問題是,在何夕的影響下,明軍轉移了戰略方向。如此一來給蒙古喘息之機。這時間不多。僅僅一兩年。但是也讓蒙古人有了重振旗鼓的時間。
當然了,如果沒有這一次決策北伐。或許,蒙古人還想舔傷口。但是既然風聲已經傳出來了。自然是先下手為強。
只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脫因帖木兒這位老將,不管是人越老,膽愈豪,還是死中求生。總之,今日這大局面。很多明軍都沒有想到。因為自從王保保死後,蒙古人襲擾邊關自然是有的。但數萬乃至於更多騎兵,繞過邊關城池,直撲敵後,這樣大膽的舉動。已經沒有人敢做了。
何夕沒有想到。燕王也沒有想到。
那有沒有人想到啊?
有,不是別人正是吳高。
------
吳高作為將二代。父親吳良對他的教育,從來是中國傳統的挫折性教育,非常嚴厲。幾乎將吳高批評的一無是處,即便臨終之前,吳良也沒有給吳高好話。覺得吳高一輩子不上戰場最好。不要喪師辱國。
只是,而今勳貴佔據了大明權力的最高層。吳高自己的地位,不僅僅是他自己的。而且跟隨吳家很多舊部的。吳家一門兩侯,門生故吏從來不少。如果沒有人支撐門戶的話。不出十年,吳家的門生故吏,一個個都要靠邊站。
官場從來是競爭內卷最激烈的。
雖然說國初封爵容易,但是有爵位與沒有爵位,在很多時候截然不同。
吳高自己也不甘心,一生閒居。自然願意出來做事。
只是,在父親的影響之下。吳高行軍打仗的手段,也是可圈可點的。與葉沈不一樣。葉沈屬於天賦型。而吳高就是墨守成規,謹慎非常。他內心中想的從來是不要大敗,就是行。
因為只要不是大敗,他江陰侯的位置就能保住。家族在朝廷的地位就能保全。而孤注一擲,去拼一個大勝。一旦大敗,九族都會被牽連。何必啊?
吳高能力放在開國諸位功臣面前,那自然是不夠看的。但是如果與將門二代相比,應該是排在第一梯隊的。最少在李景隆之上。而正因為吳高這種思想,他的技能點都點在防禦上了。
他作為遼東主將,上任之初,第一件事情,就是奔波數千裡,將遼東所有防線。衛所與海岸線都跑了一個遍。
暗地裡做出了很多計劃。
如果蒙古大舉入侵怎麼辦?如果徵高麗的軍隊全軍覆沒。數十萬大軍,大舉入侵怎麼辦?
當然高麗滅國之後,吳高又將高麗這兩個字給劃去,改成了倭國,又給自己增加了一個新議題。那就是,如果倭國水師襲擾遼東海岸,該怎麼辦?
吳高在何夕面前沉默寡言。但是他的夾帶之中,幾乎將所有可以面對的局面都想過了。也都有備用計劃。
所以,烽火傳到瀋陽的時候,吳高第一時間出兵。
不過,這一切是等何夕到了老米灣才知道的。
前文說過老米灣。
這裡是原本遼河上游河道的終點,何夕到來之後,就將遼河上游航道向上延伸了幾百裡。做了不少事情。當然了,這裡之所以是原本航道的終點,不是沒有原因的。一來遼河在這裡河道變寬了。另外就是遼河在這裡,開始向南流,再上游更多是從西往東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