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六章 再起論戰,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丁顯在文章之中,寫了開海以來。幾大變化。
第一,尊卑倒置。
海上大商人背後都有後臺。而今私人起家的海商還少。但是並不是沒有。但即便是沒有後臺,在海外有數百上千號兄弟。即便海外一國,都奈何不了。來到家鄉。怎麼肯安心聽一個縣令的。
好吧,就是這大商人忌憚官府,願意聽縣令地。給予尊重。當然要他們服從原來地士大夫,鄉紳們。卻是不可能的。
而大明統治天下,或者說儒家統治天下地體系。就是透過士大夫這個階層,上可入朝廷。下可安鄉里。皇帝只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才能坐穩江山。但是商人崛起。打破了這個局面。
這讓很多士大夫們看不慣。
第二,本末倒置。
這裡地本,是農業。末是商業。
因為海上需求地擴張,雖然說。江南已經沿海很多地方。不可能如何夕在遼東那樣大規模擴張產能。但是並不代表他們就沒有擴張。最典型的兩件事情,就是改稻田為桑田,改稻田為棉田。
在這裡,丁顯充分用資料說明這一點。
選了江南一個縣。將這幾年稻田種植面積羅列下來。做了一個圖表,很明顯的每況愈下。
更重要,丁顯說了山東大旱的問題。他更是點明,山東一直是棉花出口大省。今日之大旱。發生饑荒。僅僅是天災,不是人禍?
一時間,丁顯也弄不出來山東的資料。畢竟這年頭很多資料,可不是在電腦上一翻就知道。更可能的事,壓根就沒有這種具體種了多少各種作物的調查。倒是江南距離京師近。丁顯才能知道這些資料。
另外這些資料,有一些是來自明鑑堂的。
也就是何夕的徒子徒孫做的。被丁顯拿出來用。
丁顯指出,這種本末倒置。造成糧食危機,令無數百姓投奔大海,種糧食的人丁不夠。時間長了。不僅僅是糧食不足。朝廷的賦稅也不夠了。到時候,是國之不國的下場。
第三,窮兵黷武。
他指出這些年在海上的戰事,以及各種消耗與傷亡人數。在這裡,丁顯用了一個小花招。他僅僅寫損失。不寫大明從海上獲得了什麼。不說其他的。單單是關稅,就數百萬兩之多。
在他的描述之下,大明在海外的所有行動,都是利入私門,影響朝廷安定。破壞朝廷秩序。
丁顯這些文字,太合方孝孺心意了。
讓方孝孺看到了,機會那就是與何夕再次一決高下的機會。
之前何夕與儒家之爭。其實是何夕勝了。
原本不在於,雙方理念上誰勝誰負,而是誰能解決問題。這才最重要。也是朱元璋最看重的。當然了,這背後的深層次的原因,方孝孺是不知道的。他僅僅從表面上的各種資訊來分析問題。
何夕在國子監時期,提出的很多事情,都在成為現實,海外封建解決了大明國內藩王之患。對草原上的種種對策。雖然還沒有實行。但是而今看來,也不是信口開河。
而儒家在面對新事物,各種解決方案,並不如何夕。只能守著前人留下的智慧,故步自封。
而今方孝孺心中長久以來的想法。在心中萌發出來。暗道:“何夕這些辦法,其實是很管用的。當今可以援法入儒,今日也可以引史為儒。”
儒學是什麼?
這也是方孝孺這些年來思考的。在他想來,儒學最重要的並不是具體辦法。或者表現形式。也不是什麼性情論,格物致知。而是治道。是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仁者愛人治道。只要確定這個原則。用什麼辦法。具體怎麼執行。其實並不重要。
當然了,這也需要一些理論創造的。怎麼樣將何夕的思想與方法論。揉碎在儒學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