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一章 南北京之論,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六十一章南北京之論
朱雄英說得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而今大明的國土,空前之大,甚至比元朝也不差多少。
東有日本,南盡爪哇,已經到了南半球了。西到中亞,如果說燕王一些附庸,已經到了歐洲。至於西伯利亞,青藏高原這些地步,只需派一個使臣,就盡數是大明之臣屬了。
整體上來說,南重北輕。
北方已經沒有明顯的威脅了。長城內外皆是大明。
即便漠北為燕王所有,但是本質上漠北是大明與燕王的緩衝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漠北在燕王手中比在大明手中要好。
無他,那就是人口問題。
漠北的人口承載數量是相當有限的,即便是進行了畜牧業改革之中,有了更多的產出。也是如此。當然草原上人多到草原不能養活之後,他們自然要對外擴張。
大明是缺人。但是草原上的牧民與大明需要的人力是錯位的。
大明需要的是農夫,是工人。甚至技術人員。但是漠北草原上有嗎?
不可能有的。
即便何夕在大明推廣教育也是很難的。何夕能做的,也僅僅是在整個大明建立起十幾所大學,很多省份最高學府不過是一箇中學。很多縣裡都沒有一個小學。
教育經費才是真真正正的無底洞。
而發展工業所需要的人員,是工人。甚至識字的技術人員。而對外屯墾所需要的人員是農夫。而蒙古人根本不可能直接拿來用。而且蒙古人從骨子裡性格也不是習慣這樣的生活。
千百年來,蒙古人都是這樣的。沒錢活不下去了。就去外面搶劫。
他們習慣放牧,同樣習慣打仗,而不是習慣當工人與農民。
甚至這些人到了北京,也是問題人員。甚至造成社會結構的問題。
但是在中亞就不一樣了。
中亞雖然有很多地方,可以屯墾。但更多地方都是宜耕宜牧。而且燕王這邊缺人,漢人不夠,但是信奉黃教,或者長生天的蒙古人也是可以的。
畢竟漠北蒙古人與漢人相處時間長了。自然有很多被中原文化所影響。甚至蒙古人之中,也有不少所謂的讀書種子。
到了中亞那片地方,自然成為或燕王忠實的守護者。
也算是支援燕王在中亞的征伐。
北方几乎上沒有什麼戰略上的威脅。但是在南方就不一樣了。南洋,乃至新得手的東南亞。問題多多。有些事情,不用多說,朱雄英與何夕都是有默契的。
對外擴張,封藩建國,是成本最低的辦法。但是絕對不是長久的辦法。
幾千年來,中國人已經將一個觀念,深入骨髓之中了。
那就是天下將定於一,天下必定於一。
天下定於一。何夕改變了很多傳統的觀念,但是這個政治觀念,並沒有得到動搖。所以,何夕自己或許有將大明諸侯列國的局面維繫下去。但是不代表其他人就是這樣想的。
這個其他人來說,也包括了朱雄英。
朱雄英對南洋有什麼樣的想法,就如同何夕對安南,東南亞佈置的心思,或許朱雄英心思更多一些。
不管是大明努力開拓南洋,或者說朱雄英對南洋諸王下手等等方面。留在南京,要比留在北京要方便多了。
何夕說道:“陛下應該知道,今後只要搞出電報,南京與北京的問題都不會太大了,更不要說,南北兩京之間,已經快要開通鐵路了。今後,南北之間,也不過十幾日的光景。又能差多少?”
南北鐵路,也是何夕在任內大力推動的第一鐵路專案。
這幾年進展也很快,當然了,其中要路過很多大江大河,修橋的事情,是一個極大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