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二章 誤會,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十二章 誤會
怎麼儲存而今的民間造船業,何夕而今還沒有頭緒。
不過,何夕真準備訂一艘船看看。做一個評估。何夕說道:“老人家,說得不錯。我要的船,可不是這些漁船。”
許老丈輕輕一笑,說道;“少爺,您要想什麼船?”
何夕說道:“最少三桅福船吧。怎麼樣?能造不能造?”
何夕此言一出,許老丈隱晦地皺了一下眉頭,說道:“少爺,這船多少有些一點犯忌諱。”
何夕說道;“犯什麼忌諱?”
許老丈說道:“朝廷的忌諱。”
何夕說道:“我可記得,朝廷可沒有說不許民間造船。只是禁止五桅船隻出海而已。我要的僅僅是三桅而已,不在朝廷禁止之列。”
許老丈還是搖搖頭,說道;“聽話音,少爺您應該是官府中人,即便不是也是有家人在官府之中,對嗎?”
何夕點點頭,說道;“老丈,慧眼如炬。是有一點關係。”
許老丈說道:“這位少爺,這些法律,規定什麼的。對你們這種貴人,他們才給你講,對於我們這些尋常百姓,沒有給你講這個的。朝廷官吏如狼似虎的。說什麼就是什麼?這種擦邊的事情,我們村是不敢做的。”
何夕聽了,心中有些不舒服。但也知道,這是正常情況。
朝廷政令,到下面層層加碼。即便後世還是。
在後世,如果按照城管的規矩。城管完全沒有暴力執法的許可權。但是城管們到處將小販攆得好像死狗一樣。
就好像而今,其實被後世詬病很長時間的洪武禁海令,就是這樣。注意禁止兩點,禁止與日本交易。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日本與大明的外交沒有搞好。另外一個原因,其實是胡惟庸與李善長案,胡惟庸與李善長案之中,都有通倭罪。
雖然很多人都以為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既然朝廷明令說有一個罪名。自然要做出反應。
朝廷做出的反應,就是,禁止與日常貿易。
然後就是禁止船隻規模。這方面是防範海盜的一些細規。注意,朱元璋並沒有完全禁止下海,甚至有一條公案。就是朱元璋下令禁海之後,下面官員上報,有江浙往福建的運鹽船,一般都是從海上走,是不是今後就改為陸路。
朱元璋當時的批示大意,就是禁海,僅僅是防海盜刁民與外國交通。而不是海上一條船都不許用。這種販鹽路線,民以為便,有司何須干預,一切照舊。還有這樣的事情一併照此處置。
但是正如許老丈所言,真正能與官府扣朝廷律令條文的。只有達官貴人。小老百姓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何夕說道:“你放心便是了。沒有人敢找我麻煩。”
何夕這一句話,說得理所當然,但是許老丈卻不相信。
何夕作為安慶公主駙馬,朱元璋眼前的紅人。可以說,就是真犯罪了。刑部估計也不敢治罪。說不定,必須宗人府上才行。妥妥的特權階級。對何夕來說,之所以遵守大明法律,更多是自我約束與修養。
而不是大明法律對他有震懾。
更不要說,既然法律都不算犯法的事情,何夕更不在乎了。
但是何夕不在乎,許老丈不可能不在乎。
不要看許老丈一直在村裡閒逛。就以為許老丈是一個閒人,其實並不是,他是許家村中輩分最大,技藝最好的老工匠之一。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是有自己的造詣的。或許比不上龍江船廠大匠師。但是也算是一把好手。但是在對待官府上,卻是一輩子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
這也是很多百姓對於官府的態度。小心謹慎,敬而遠之。
在何夕看來,很尋常的事情。但是在許老丈這裡,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