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二章 正統,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十二章 正統
朱元璋點點頭,說道:“方孝孺,你是宋卿最看重的弟子,你說說,你怎麼看?”
方孝孺出列說道:“臣以為劉老夫子與何大人所言都對。”
朱元璋微微一笑,說道:“方卿,你這是怕得罪人嗎?”
“臣不敢。”方孝孺說道:“臣蒙恩師所教,不敢不竭盡赤誠以奉君上,君上所問,只有直抒胸臆,不敢有絲毫隱瞞,亦不敢畏懼人言。臣言兩位所言皆對,因為治理天下,有道有術,道則,萬古不變之至理也。曰仁,曰義,曰忠,曰孝。天不變,道不變。不管天下變成何等模樣。都會有人教天下人,忠孝仁義。然,做事就有權變之心。何事當權,何事當變。此間種種,皆曰術。道唯一也。術者萬端。”
“是以,劉老夫子所言極是。何大人所言也對。”
朱元璋說道:“好一個道唯一也,術則萬端。這一件事情就到此為止。今日僅僅談重修明史之事。”
從今日這一番言論來說。方孝孺是比劉三吾高明。
方孝孺這一番話,將何夕這一套新東西全部劃為術。不管何夕怎麼厲害,也都納入儒門框架之內,偏偏讓人不能反駁。他將儒家高度概括,不提什麼理學,經學,這個學,那個學。單單是忠孝仁義這四個字。
真是萬古不破。
讓何夕怎麼駁?讓朱元璋怎麼駁?
朱元璋也不可能說,不讓遵從忠孝仁義吧。
朱元璋忽然將話題拉過來,也是知道,方孝孺這番話,已經到了盡頭。說不得了。
“今日見了何夕的史才。”朱元璋說道:“重修元史之事,諸卿以為如何?”
劉三吾說道:“陛下,臣以為何大人才高絕倫,特別是史才上,天下無人能及,而今還在國子監,實在是沉淪下僚,太浪費人才了。臣請調何夕入翰林院,參與修訂元史之事。”
何夕聽了暗暗苦笑。
官場上的為你好,可不是真為你好,有很多事情就是以為你好名義做的。比如而今這一件事情。
何夕在國子監是副手。如果按何夕奏摺上的來做,那麼他就能在國子監中獨立門戶,宋訥也拿他沒有辦法,而如果他進入翰林院的話,那就是資歷最淺的翰林。即便有朱元璋支援,有些事情也輪不到他。
更不要說,翰林院之中有多少大儒,多少資歷深厚的大佬。別的不說,單單說劉三吾,他是絕對能碾壓何夕。何夕在國子監面對的也不過是宋訥,而到了翰林院,就不知道面對多少大佬了。
“陛下,”何夕連忙說道;“臣謝過劉大人抬愛。只是臣剛剛入仕,很多事情還不懂,在國子監做事就已經很吃力了。不敢登翰林院之門。而且臣也說了。此次修史,不同先前,需要很多新方法。故而臣先請在國子監挑選一些人先行學習一番,今後再開始修史。還請劉大人見諒。”
劉三吾說道:“陛下,其實臣請何大人去翰林院,是有一點事情擔心何大人弄不清楚。”
朱元璋說道:“哦,朕看何夕就很不錯。還有什麼地方不妥?”
劉三吾說道:“正統。陛下登基 ,以明承元統,以安天下。之前修史,就以此為根基。而今何大人卻沒有一言及此。臣以為何大人到底是年輕,事情想得沒有那麼周全。是以還是以國子監祭酒宋訥等方正老儒指點一二吧。”
劉三吾點出來修元史,從來是一個政治工程。
正史,估計除卻司馬遷的《史記》之外,都是政治工程。甚至政治作用也要勝過其他作用。元史自然也是。這也是為什麼,連修元史的宋濂本人都承認,他修的元史很有問題。但是這個在學問上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大儒,最後不得不將這個自己也覺得不好的元史付梓。
雖不願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