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四章 吃飯最大,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無法解釋的問題。但是找到替代的學說,可就不容易的。
最少,歷史上的朱元璋最後在治國上回歸於儒學。因為他只有一個選項。
但是怎麼回答太子這個問題?忠孝仁義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即便是後世也是要發揚的,根本不能否定。也無法否定。縱然這世界上有很多醜惡,我們的眼中心中,也應該有一些美好的東西。
這也不算錯。
忽然一句話,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冒出來,浮現在何夕的腦海之中:“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一句話給了何夕思路,他立即知道怎麼回答了。他說道:“太子殿下,天大地大,吃飯最大。倉廩足而識禮儀。任何人都是以生存為第一要義的。忠孝仁義從來不是錯的。錯的是空談仁義。太子覺得,朝廷要做的事情,是讓天下百姓吃飽穿暖。還是要教化百姓仁義禮儀?”
“如果是前者,則不談仁義,則仁義自來,如果是後者,那就是禮教吃人。”
太子想要反駁,卻不知道該如何反駁。只覺得何夕的話,好像刀鋒,讓他很不舒服。
無他,儒家地方官從來以教化為第一。杜甫詩云:“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太子不是一個單純的儒生。但是宋濂作為他的老師,在太子思想之中,儒家是佔據很高的地位。此刻被何夕赤裸裸地挑破,讓太子很難受的。
“好。”朱元璋說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朱元璋說的是實話。
朱元璋讀現代的書籍,其實是很難受的。白話文與古代白話是有區別的。給朱元璋帶來一些閱讀障礙。再加上很多詞彙是舶來詞。朱元璋想要理解也是很困難的。
工業革-命。現代化。生產力,生產關係什麼的。讓朱元璋難以理解。根本一點也不接大明十四世紀的地氣,而今何夕這番話,已經非常接地氣了。
吃飯為先,還是禮儀為先。
很多人或許不理解,這還算路線?難道古代朝廷不讓百姓吃飯。
古代朝廷倒不會不讓百姓吃飯,但是古代朝廷不負責這個。封建王朝從機構上都沒有想過解決百姓民生問題。即便有,也是附帶的。只要百姓不餓死就行了。
倒是禮教之事,從來是地方官政績的重點。天下到處的貞節牌坊就是證明。
明清最重視百姓民生問題的。也就是朱元璋了。洪武年間大規模開墾耕地,大規模推廣棉花。在朱元璋之前,棉花種植面積並不算太多,但是在朱元璋之後,棉花成為中國種植最多經濟作物之一,讓民間百姓衣服從麻料變成了棉料。
可以說,何夕吃飯為大說法,正好契合了朱元璋的想法。畢竟朱元璋是真正捱過餓的。只是朱元璋很多時候是下意識關注民生。並沒有提高到理論高度。
當然了,僅僅形成理論也不行。
儒家不乏視民如傷等理論,但是根本沒有行動。而何夕從現代帶來的理論方法,足夠支撐吃飯最大,這一條施政路線。
朱元璋只覺得眼前一亮,可以說比何夕之前提的什麼什麼現代化,要高明太多了。
朱元璋轉向太子,說道:“太子。俺記得東宮是有空地的吧?”
太子說道:“有。”
朱元璋說道:“回去之後,將空地開墾了,你自己每天閒下來就去種田。不許假手於人,朕要監察的。”
太子一愣,說道:“是。”
朱元璋說道:“你回去好好想想。朝廷責任到底是什麼?是教化天下,而是讓天下百姓吃飽飯。”
太子心中暗道:“您的傾向性已經如此明顯了。還有什麼好想的。”不過太子也知道,今後朝廷風向要變,他要好好審視一下自己之前現在與未來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