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二章 新靖江,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過,臺灣在宋元時期,是有人居住的。在大明開國之初,也就是洪武五年,湯和派人巡視海上,最後朱元璋決定,將這裡的人全部遷走,算起來,也不過是十年前的事情。
所以,這些人留下的痕跡還在,雖然十年的時光,讓綠色自由的生長,將他們遺留下的生活痕跡全部遮蓋住了。甚至很多樹木已經將當初的耕地給侵佔得差不多了。
但是不管怎麼說,對付那不知道多少年的熱帶雨林,與對付荒廢十年的舊村落。哪一個更容易對付,自然不用多言。
此刻的營地就在這個舊村落之中。
這裡是一大片幾千平方的灰燼。
無他,面對這個樣的局面,最好用的就是火了。一把一把火,將當初遺留下的舊房子給燒了,同時,也將地面燒出一片空地來。當然了,火焰並不能對付所有東西。比如這邊的樹林之中,潮溼得很。倒不是不能發生大火。但是很多火,燒不了多少時間,就自己熄滅了。
而大火燒不到地下。地下的樹根什麼的。也需要人工一點點地清除。
總之,這裡千頭萬緒,連住的地方都沒有落實。
雖然有幾座房子,但是都剛剛建造好的。用詹鼎的話,最好是回船上住,雖然船上住,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比較潮溼。但是在這種剛剛修建的房子裡住,也會面對同樣的問題。
對了,這個前哨營地是詹鼎負責管理的。
無他,以靖江王的德行,再加上如此偏遠之地,是沒有人願意為靖江王所用的。靖江王夾帶裡,可沒有什麼人手可用,詹鼎而今雖然是一個殘疾,但到底是當過一省布政使,方國珍的首席謀士,負責區區幾千的營地。簡直大材小用。
將這裡料理得清清楚楚的。
詹鼎對這裡進行了總結,說道:“在這裡建造一個三萬人的小城是沒有問題的。原來的村落,大概有數千畝土地的。但是瀕臨新靖江附近,有大量的沼澤溼地。我看過了,只需修建一條几千步的堤壩,就能將大片沼澤化為良田。倒是不要說數萬人了。再多一些人也能養活。不過這一件事情雖然簡單,但也是有隱患的。畢竟侵佔天然水道。我問過一些當地土著,說夏秋之際。山洪還是很猛的。所以要特別注意。不過,其他地方開墾土地的話,大樹纏繞,就是一個苦功夫了。”
天下水利最好的地方,就是江南一帶。
經過數十代先民的修繕,將江南紛亂的水系整理得井井有條。其實不用說太遠,就是在三國時期,江南一帶有一些地方的水利,與這裡是差不多的。
正是經歷一代代人的治理,才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名氣。
也正因為如此,江南很容易出水利名家。
所以,這種修建堤壩。然後配合水渠進行排水作業,將臨湖,臨河的沼澤溼地。轉化為耕地。水田。幾乎是基本操作了。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了。
當然了,詹鼎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他註定是對這裡的水文不夠了解。只是知道山洪很厲害,但是到底有什麼厲害的。或者說厲害多少。他也是無從判斷的。只是而今最終主要的是,將靖江王三護衛,一萬五千多人,再加上家眷。大概數萬人安置下來。
需要足夠的耕地才行。
至於其他地方開荒,根本不行。最少是來不及的。
何夕問道:“按照你的規劃。這片土地什麼時候能夠開墾出來?”
“嗯。”詹鼎說道:“最少一年。這還是往低裡估計了。這畢竟不是別的事情。如果想自給自足,估計還要多幾年。”
何夕心中暗道:“看來與我估計得相差不大。這裡必須有其他產業支援,或者說外財。”一想到外財。何夕似乎抓住了詹鼎說過的一個細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