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章 人力缺口,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雙方說著說著,就到了瀋陽城外。
何夕遠遠看去,瀋陽城給人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熟悉的是,規格,十字街,四方城。這是衛所的建制,幾乎全天下,四面八方衛所城池,大抵都是這樣的。陌生的是這座城池,要比一般的衛所城池要大上不少,畢竟是大明遼東都司的駐地。一般來說,這座城池不會只有一個衛所,多則五個,少則三個。一般來說,就是瀋陽左右中衛,或者再加上前後。
這座城池就是大明遼東的戰略支點。
但是何夕內心之中,很是失望。
因為人口數量實在太少。
何夕估計整個遼東軍民有三十萬沒有都不好說。瀋陽是東北的中心城市,何夕目測,不超過十萬人口,從這個角度來看,甚至比不上江南尋常小縣。這個樣子,如何承擔起經略東北的想法,甚至何夕想要的開發兩千裡遼澤,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何夕不知道的是,在大明進入東北地區之前,紅巾軍與元軍連續數年的搏殺。早已將遼東的人口消散殆盡,有人估算當時遼東的人口,不會超過十萬。所謂的遼東土豪們的駐地都是山寨。而不是城池,可見他們的規模。
而今有三十萬之眾。還是朱元璋在北方大移民的時候,也給遼東移民不少,再有就是遼東就是罪人流放地,比如鐵嶺衛,幾乎全部是從中原安置過來的人員。
這才有而今局面。
這也是為什麼大明一直要給遼東運輸糧食。
按理說遼東應該能夠自給自足。畢竟遼東地廣人稀。大量土地也是可以耕種。就是因為持續不斷的移民行為,還有從洪武四年之後,幾乎沒有間斷過的戰事。
消耗了大量的糧草。
“千里之足,始於足下。”何夕心中暗道:“成與不成。總是要看清楚的。”
何夕一到瀋陽,就鑽進瀋陽的公文件案之中,想從其中看出遼東的蛛絲馬跡,還有可以利用的地方。
首先,要看的是遼東礦場,特別是煤鐵的現狀。
畢竟何夕從小就知道東北是一個發展重工業的好地方。用手機找了一下中國地圖,用裡面的鐵礦產區與這個時代的輿圖對比了一下。何夕隨即發現,東北很多煤鐵產區,都在而今的遼東都司下轄範圍之內。
甚至何夕發現遼東都司打造兵器的鐵,很多都是就地取材的。不過,百姓們日常所用,不是煤,而是柴。
無他,是因為東北與中國其他地方不一樣。
中國其他地方,早已在數千年的農耕文明之中,將林木砍伐殆盡了。太行山上,在宋代就已經是光禿禿的山了。根本沒有木材可燒了。也是在宋代北方開始大規模用煤。
而這裡,植被鬱鬱蔥蔥。大部分山都有大樹,甚至有些樹需要幾人合抱。所以,百姓們大多是砍柴,而不是用煤。
如此來說,情況還好,如果礦產都在吉林黑龍江地區,也就是未來的奴兒干都司。那困難更大。甚至從軍事上,人力上根本沒有開採的可能性。只是事情,又回到了源頭。
人,缺人。
他不求遼東有幾千萬人,想要搞定這一切,最少要幾百萬人吧。而今這幾十萬人。幾乎是全民皆兵,僅僅能維持著東北是大明的版圖而已。其他的什麼也做不了。
軍事需要,國防需要就已經將人口給抽完了。在封建社會之中,不管是微觀社會,村子裡爭田爭水。還是宏觀社會,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說到底,還是人多力量大。
沒有足夠的人口基數,就沒有一切。
可是啊,這人該從什麼地方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