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二章 見航海侯,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夕如果留在這裡,他是要做分配者的,他的資歷又壓不住場子。會很尷尬的。但是安慶公主不一樣,她是來分一杯羹的。
再加上,安慶公主在馬皇后膝下長大。這些勳貴們,很多都是抱過她的。估計也沒有人非要與安慶公主爭個高下。既得罪朱元璋,又顯得自己沒品。甚至可以說安慶公主在寧波,簡直是如魚得水。根本不用何夕擔心。
何夕只能自己趕時間去劉家港了。
一到劉家港。張赫就迎了出來。
張赫是一個五十歲出頭的淮北漢子。第一眼看上去,覺得這樣的人應該是騎馬衝陣的猛將,還不是經營海上,精通水戰的大才。或許是因為朱元璋的年齡緣故,功臣之中有不少人與朱元璋年紀相差不大。
大抵是朱元璋從二十四歲從軍,到而今三十多年。如果一開始,跟隨朱元璋的年輕人。到了這個時候,也就是五十多歲了。當然了,一切前提是能活下來。
至於年長的自然有,朱升這些年紀大的謀士,大都不在了。而李善長也七十多歲了。
這些人都已經淡出了。或者被朱元璋淡出了朝廷。
張赫說道:“駙馬。等候多時了。”
何夕說道:“有勞侯爺久等。沒有耽擱時間吧?”
張赫說道;“自然是沒有的。駙馬如果有意的話,現在就去看看?”
何夕說道:“我自然是想看看了。不過,侯爺不要稱呼我駙馬了。我不過是區區小官。來侯爺這邊聽用的。”
張赫說道;“你也無須稱呼我侯爺了。我這個侯爺才是算的什麼?你如果不嫌棄,稱呼一聲張兄,我就叫你何老弟了。”
何夕說道:“那就拜見張兄了。”
張赫哈哈一笑,兩人的關係看上去更密切了一些。
其實張赫說得不錯,他雖然有爵位,但是並不屬於開國功臣,他的航海侯,就是主持海運,再加上他之間的一些功勞才有的,年俸幾百石。算不得什麼。
而且很多事情不是俸祿的問題。
封侯的時間,也是資歷的問題。因為不是大明第一批封爵。張赫也與開國功臣失之交臂。
當然了,這是狹義的開國功臣。也就是朱元璋開國建基的同時冊封的功臣。但是如果說廣義的開國功臣,就是參與大明開國一系列戰鬥的人,張赫也算。
不過,現在開國功臣們還在,雖然有一些人過世了。但是開國功臣這個群體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後者,也就不能冒頭了。
這也是為什麼張赫與何夕要兄弟相稱呼,而不敢讓何夕叫他張叔叔。
因為兩者地位上根本不同。
何夕跟著張赫,來到碼頭上,劉家港是後來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同時也是而今長江口最大的港口。後世的上海,而今一半在水裡。等劉家港被長江的泥沙給淤塞了。長江出海口的碼頭才漸漸東移,才有了上海的形成。
何夕不是第一次來劉家港了。但是此刻,劉家港分外壯觀。幾十艘船都停在碼頭上,並高出碼頭很高。一根長長的木板,一端放在船頭,一邊放在碼頭堆砌的高坡上,每一個人扛著麻袋,走在顫顫巍巍的木板上,將一麻袋糧食送上船隻。然後從一側下來,繼續去扛糧食。如此週而復始的。
將這麼多船隻都一一裝滿。
張赫為他解釋說道:“今年一共海運兩次,一共有七十萬石,上一次送了四十萬,轉北平布政司,在塘沽下船。而這一次,卻是要送到遼東。一共有三十萬石。”
“是一個不小的工程。”
何夕看著幾十艘船,說道;“只有這些船隻嗎?”
張赫說道:“自然不是。裝滿糧食的船,已經在外面候著了。等全部裝滿了再一起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