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七章 三千年遼澤,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五十七章 三千年遼澤
而今就是這樣。
在他印象之中的遼河平原根本不存在。
一切的基礎都不存在。
不過,何夕用冰冷的遼河水洗把臉之中,又重新開始思考,並請姚廣孝過來,請教遼澤的問題。
姚廣孝說道:“自古以來遼河下游就是這樣,說起來,唐宋以來,遼澤其實是縮小了不少,西遼河干涸了不少。故而西遼河一帶,漸漸變成草原,甚至有變成沙漠的傾向。而遼河下游特別是遼西走廊。唐太宗一代令主,攻遼東不克,不是因為高句麗多強,而是數百里遼澤難渡,堪稱天險。”
“而遼西走廊能夠行車馬,其實也是近幾百年的事情。”
何夕沉默了好一陣子,說道:“如果,我說如果。將千里遼澤種稻如何?”
姚廣孝頓時愣住了。他罕見的表情失控。好一陣子才說道:“或許可行。”
如果尋常人聽了何夕所言,估計當何夕是瘋子。但是姚廣孝不是尋常人。姚廣孝精通百家,連陰陽術數都懂。水利不敢說精通,但決計不陌生。正因為不陌生,他才覺得何夕的計劃從水利的角度可行。
他也跟隨了何夕探勘了不少處沼澤,身上也是大包小包的。
他發現遼澤大部分地方,其實水並不是太深的。有沒有地方,能有好幾米深的沼澤。人馬陷入,連一個影子都看不見的地方。有,自然是有的。但是就整體來說,卻不是這樣的。
大部分沼澤比較淺,對於江南百姓來說,這樣的溼地改成水田,並不是一個難辦的事情。
畢竟,向上幾百年,江南的情況比這裡好不了太多。就治理難度來說,臺灣新靖江出海口附近那一片沼澤與遼澤治理方式是一樣的。只是工程量放大了千餘倍,甚至更多而已。
這也是姚廣孝吃驚的地方。
他根本不知道何夕腦子是怎麼長的。就好像現在,人人見了這麼大規模的沼澤溼地。各種想法都有,自古以來寫遼澤的詩句,有感嘆行路難的,有感嘆遼澤廣闊的。唯獨沒有人說遼澤改為水田如何?
單單這膽魄,就非尋常人。
只是姚廣孝不知道,其實是何夕倒因為果,他知道遼東平原後來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他一時間猜不出來,什麼時候變成這個樣子的。他估計有三個因素,第一自然演化。時間是最偉大的力量。第二,就是清末開邊。清末為了開發東北,遷徙了數千萬人。就是赫赫有名的闖關東。第三,就是開發北大荒。畢竟建國以來這個舉動規模也是相當大。
他有些懷念網路。這本來是上網一搜就知道的東西。
不過,他雖然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將遼澤給吞沒了。但是他知道一件事情,就是這一件事情是能做到的。這一點尤為重要。智慧如姚廣孝,他根本沒有想過這一件事情。
何夕問道:“姚先生該怎麼做?”
姚廣孝說道:“從技術上並沒有什麼問題。無法開溝壑,排積水。低者為塘,高則為田。只是這需要的人力物力太大了。以我之見,傾朝廷三十年之國力,未必能做成此事。動用數百萬之眾,經歷十幾年之春秋。方有望成功,這還是說我剛剛估算的。具有這個工程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真不好說。而且窮盡朝廷三十年之人力物力。是決計不可能的。大人,難道不記得前朝殷鑑?”
殷鑑?什麼殷鑑?
自然是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了。
修黃河的工程浩大吧?但是這個遼澤工程,更是浩大。比賈魯修黃河的工程大了不知道多少倍了。這樣的工程,真要完成。以封建王朝使用民力的手段,再來一次造反,也是很有可能的。
在位的皇帝。只要不是腦子被驢踢了。都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