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七章 好大喜功之風,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指,不讓太子帶兵打仗。
因為太子打仗,勝利不能獎賞,如果失敗了,卻要動搖國本的。從政治上來說,風險太大了。但是軍人天然服從能帶自己打勝仗的將領。這種服從,要比太子在後方,用各種手段建立的忠誠是不一樣的。
這就讓太子很被動。
在儒家宗法之下的太子,天然是儒家文臣的代表。
不得不佩服,儒家先賢們在制度設計上的精妙用心。太子以此上臺,從此就必須依靠他們這些儒臣了。
而今太子也是這樣想的。
不過,太子不是庸人,搖搖頭說道:“方先生說固然可能存在。但也沒有到這種地步,而且坐穩這個位置。從來是需要能力的。兒孫的事情,兒孫再說吧。”
“殿下,臣不是反對高麗之戰,高麗之戰到了而今,已經成了定居。而且估計臣一出門。幾位王爺就要來找殿下。只是,這個苗頭不對。國雖大好戰必亡。高麗之戰,朝廷幾乎完全失控。這是絕對不可以的。”方孝孺說道。
方孝孺看似繞了一個大圈,但並不無用之功。如果沒有之前的鋪墊。方孝孺這一句話,太子未必能聽得進去。但是而今,有方孝孺這一圈鋪墊之後。太子卻將這些話給聽進去了。
太子心中暗道:“的確,對於武臣要加強管理了。高麗之戰,不能為先例。”
太子說道:“方先生說得有理,這一件事情,我與陛下說。何弟是有功之臣 ,但是那個葉沈?對,是葉沈吧。”
方孝孺說道:“是葉沈。乃是遼東都指揮使葉旺之子。”
太子說道:“他雖然是何弟的人,但是朝廷法度,卻不能饒過。只是有功之臣,還是要有一些優容的。方先生擬個方案。等高麗戰事抵定之後,再做處置不遲。”
太子也知道,而今處置前線將領,是影響軍心士氣。就用了秋後算賬這一招。
方孝孺說道:“臣這就去吧。”
方孝孺出了東宮,看著長長的宮牆。微微皺眉。
方孝孺這般出手,自然不是為了葉沈。而是為了扭轉朝廷風氣。扭轉這股好大喜功的風氣。而今勳臣們本來就在朝廷之中佔據上風,如果戰事不斷,大批新貴就會冒出來。
打贏了。對於文官來說,是政治上的敗仗。因為勳貴之中又多了一批新貴。打過勝仗的勳貴,與不能打仗的勳貴,在官場的話語權是完全不一樣的。
打輸了,對大明不利,對文官們來說,也很難說是什麼好事。
更不要說,對大明國力的損耗。對百姓傷害。等等。
所以,幾乎所有的官僚與文臣都討厭打仗的。而百姓們,也是安土樂居的,他們也不願意打仗,除非打仗能給他們帶來好處。大部分這是不可能的。
其實數年之前,在何夕出京之前,方孝孺已經嗅到了味道,嗅到了朱元璋轉換國策的味道。洪武三年提出來十五不徵之國,這幾年幾乎沒有提過了。似乎有意在遺忘。
而今何夕更是南洋,高麗的打仗。
一個個藩王外鎮。
百姓們歡喜這萬里之外的勝利,對能打勝仗的將軍,崇敬之極。任這種情況蔓延下去。方孝孺看來,就不是一個爪哇一個高麗的事情。而今蒙古還沒有打完。就已經另闢戰場了。
他恍惚看見,等十幾年之後,大明的軍隊數路出擊,攻西域,下南洋,攻緬甸。攻日本,一輪浩大的擴張。然後,就是中國有事,至於怎麼樣的事情,都有可能。大明在國外的軍隊紛紛崩潰。或者乾脆放棄。
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
只有無數白骨,不管是將士的,還是百姓的。他們用生命見證了一切。
方孝孺並不覺得,這是他的妄想。
秦何在?漢何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