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章 再臨旅順口,大明公務員,名劍山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三章 再臨旅順口

何夕到旅順口的時候,碼頭上已經有很多人等候了。

為首是葉旺。葉旺不僅僅是來迎接何夕的。也是迎接自己的兒子的。葉沈在何夕的身邊,在南洋也積攢了一些功勞,而今已經算是千戶了。不過跟隨何夕,沒有帶兵。此刻到了遼東,就可以下去任實職了。

雖然依然在父親麾下,但也算不得徇私了。

其次就是黃子澄。

黃子澄在遼東的權力極大。

這是因為遼東到底是軍管,幾乎沒有什麼正經的文官。之後山東省設按察使什麼的,也是後來的事情。所以黃子澄在遼東是處於沒有上司的情況下。或者說,黃子澄的上司在濟南,在京師。

而葉旺雖然遼東官職最大的一位,但還真管不到黃子澄。

再加上葉旺看在何夕的面子上,不僅僅不限制黃子澄,還給予扶持。所以黃子澄的權力幾乎不受限制。這才有而今的成績。

何夕一到旅順口,與這些人寒暄一下,就不用提。

他僅僅是轉了一圈,看了一眼,就覺得旅順口已經大不一樣了。首先是旅順口的碼頭泊位。雖然說,旅順口是天然良港,但是碼頭與泊位,還是需要人工建設的。

比何夕上一次來多了很多。

而且旅順口的各種店鋪也多了不少。

之前來往的都是衙門中人。故而這裡的商鋪不多。但是而今有大量商人來往。自然有了需求。才有這麼多新開的商鋪。除此之外,就是倉庫了。

密密麻麻的倉庫,有好幾里長。這都是從南方轉運過來的糧草,當然了,這僅僅是一箇中轉站,還需要一站一站轉運到前線去。而另外一些地方,露天地放著很多大木,幾乎是一座木頭山。堆積得很高很高。

人走在其中,甚至有迷路的程度。

何夕見狀,忍不住說道;“子澄,你在遼東做的好大事業。”

黃子澄說道;“老師謬讚,沒有老師提攜與安排,我也沒有今日,我不過是按照老師的規劃,下一些苦功而已,這裡一百五十萬石糧食,其中有一百萬石都是航海侯轉運的。而用木頭買來的,卻只有五十萬石。”

“已經很少了。”

何夕說道:“五十萬石還少嗎?不少了。”

五十萬石是什麼概念,在此之前,大明每年運送到遼東糧食大概也就這個數字。就足夠遼東軍民過得差不多了。畢竟遼東是可以屯耕的。只是因為戰爭的原因,影響農業生產,還有大量脫產人員,這才有糧食缺口的。而今遼東糧食產量固然不高,但是人也少。如果沒有戰爭,自給自足是不成問題的。

何夕說道:“我離京之前,已經上奏朝廷,升你為遼東參政。負責伐木事宜,分管鴨綠江兩岸。你要再接再厲,不要讓朝廷失望。”

明代的參政,比不上唐宋的參政,唐宋的參政,就是參政知事,其實就是丞相。而明代的參政,不過是布政使的副手。但即便如此,也是三品官。即便是在權代,但是對一個幾年前還是知縣的人來說,也是升官好像起飛一般。

不過,何夕既然當了遼東巡撫,他內心之中就有一個想法,那就是遼東設省。

遼東設省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就是安全。只要周圍沒有敵人的情況下,遼東才能脫去軍管。其次,就是民戶足夠。沒有人就沒有一切,一個縣最少也有一兩萬人。想要設省,而今的幾十萬人根本不夠。

不過,這兩個問題都會解決的。

既然遼東設省了,自然有很多空位。黃子澄官職太低了,恐怕搶不到最肥美的一塊了。

何夕這也算是公私兩便了。

給國家辦事是一回事,並不妨礙給自己人撈一些好處。畢竟人都不真空生物。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奮鬥在大明

名劍山莊

凰後萬萬歲

夏蓮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