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0章 巡視漁場,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吳詠你來這裡,怎麼不提前通知我們一聲。”
“哈哈,吳詠你既然來了,一會咱們下海比賽游泳可好?”
……
眾人七嘴八舌的問話,讓吳詠被他們吵的一個頭二個大。
就在他不知怎麼回答時,李擎出現了,只見他大聲喊道:
“都聚在這裡做什麼?活都幹完了嗎?日落之前沒幹完,可是要扣工錢的。”
話音剛落,人群立刻散開,吳詠這才鬆了口氣,與兩人見禮。
李擎聽到吳詠的來意後,便笑道:“既如此,我就帶你在島上四處轉轉。”
“那就多謝伯父了!”吳詠拜謝道。
李擎擺擺手,“都是自家人,不必多禮。再說要不是你的主意,這舟山島可沒有如今熱鬧的景象。”
說罷,李擎便與鮮于策一起領著吳詠四人來到港口處。
此時正有數十條漁船靠岸,一筐筐
的漁獲不斷被卸下船。
吳詠一看,好傢伙,都是大黃魚,而且,還都是一尺以上的大魚,這一條最少也有兩三斤重,擱在後世能賣到天價!
大概半個時辰過去,船上所有的漁獲都被卸下來,漁船又開始出發捕魚了。
“如今他們每天都是出船兩次,每次差不多都是滿載而歸。”鮮于策解釋道。
吳詠粗略估算一下,雖然現在由於技術的原因,使用的都是搭載四五人的小漁船,但一船也能拉上千斤的漁獲。
因此,他們出海一次,便能收穫數萬斤的漁獲,一天下來怎麼也有十萬斤。
什麼,你說不一定每次都滿載而歸?
開玩笑,你當這時是後世啊,這舟山漁場可是從來未開發過。
至於魚夠不夠撈,這個也完全不用擔心。
要知道,後世舟山漁場在瘋狂捕撈的情況下,每年還能收穫數十億斤甚至上百億斤的漁獲呢。
這會兒,這些天然漁場裡的漁獲基本上就沒人動過,一年撈個幾百萬斤,簡直就是毛毛雨。
說實話,最初的時候,鮮于策心裡也沒底。連漁船都是租借別人的,等他真正見識到漁船的魚群后,立刻拍板買下數艘漁船。
這不,不到一年時間,他們就發展了數十艘漁船,就這還不夠用!他打算明年至少要將漁船的數量翻倍。
接下來,兩人又帶吳詠去參觀了曬鹽池。
先前說過,東漢的鹽鐵政策是官營和私營結合。
由於鹽鐵開放,鹽
價已不象西漢那樣統一控制,而為市場供需所調節。
但即使如此,老百姓吃一點鹽巴都成了一筆巨大的開支,很多老百姓炒菜時都要數著鹽巴一粒粒下鍋的。
當然如此昂貴的價格,也和此時的落後生產工藝有關,時下基本用的是煮鹽的方式。
這種製鹽方法不僅要耗費大量的木柴,鐵鍋的損耗也很大,一般幾次下來鐵鍋就要報廢了,大多數人家是捨不得用家裡僅有的鐵鍋去幹這種事的。
並且一鍋海水煮幹了才能獲得可憐巴巴的幾粒鹽巴,效率非常差。
據說春秋時代煮海為鹽的齊國,把臨淄附近的樹林幾乎砍伐殆盡了。
而發明成熟與宋明之際的曬鹽法,卻充分利用了鹽分的高濃度析出,可以輕鬆的生產出大量的海鹽,省卻了大量的燃料和熬煮的人力。
舟山這地方,降水量較少、蒸發量較大,海水鹽度較大,且水質較好,儼然就是一個天然的鹽場。
所以吳詠完全有信心,不僅能做出鹽,還能做出上等好鹽!
是那種顏色雪白,晶體顆粒細小,具有純正鮮鹹味的上等好鹽,這種鹽除了沒加碘以外,和後世居民們吃的鹽已經毫無二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