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4章 振贍九族,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個商人將這兩樣吃食賣到洛陽,整整賺了十倍的差價!
因此不少人想學,卻沒有門路。如今老夫人給他們開了一個口子,怎能不讓他們欣喜若狂。
學會這個,還借什麼糧啊!每日坐在家裡數錢就行!
有得公一行人心滿意足地離開了,來時兩手空空,走時卻滿足而歸。郭氏不僅給大人們準備了一斗黍米,還給每個孩子準備了一個竹籃,裡面放了兩紮饊子和七八個麻花,幾乎掏空了吳家的存貨。
朱裡典和卓文宣跟吳詠一樣,都在旁觀,沒有插話。也只是在他們走時,說了幾句恭維的話。
等他們走後,卓文宣才有些猶豫地向老夫人開口問道:“伯母,這次做得是不是有些過了?給他們黍米就行,何必再傳他們麻花和麻饊做法,要知道鄉親們都等著這兩種吃食賺錢呢!”
“你們都是這麼想?”老夫人沒有回答,而是反問道。
“我倒是覺得叔母的做法很對,”朱裡典提出不同的意見,接著他嘆息道:“匹夫無罪,懷璧有罪。咱們現在是遭到很多人的眼紅,最近有不少人找到我,希望我將這兩種吃食的做法傳出去,若是我們一直不傳授,恐怕我復望裡不久的將來會有血光之災啊!”
“你能這麼想,說明你這個裡典還算合格。今日之後,估計會有更多的人尋著借糧的理由來學這麻饊和麻花的做法,到時教他們便是。”老夫人欣慰地笑笑,接著對吳詠說道:“乖孫,你今後一定要記住,錢財都是身外之物,該捨棄時就要捨棄,不可強留,否則對自身沒有一點益處。”
“我知道了,祖母。”吳詠點頭應答。
老夫人站起身來,“你們聊吧,我有些乏了,到東屋躺一會。”
眾人急忙起身相送,老夫人擺擺手示意不用管她。
等老夫人走後,吳詠有些疑惑地問道:“兩位叔父,剛才祖母說今日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借糧,這是何意?”
兩人對視一眼,還是卓文宣嘆息道:“三月,冬谷或盡,而椹麥未熟。每年這個時節,不少百姓家都是十甕九空,往往要靠借糧來才能度過這段青黃不接時光。”
吳詠這時也想到後世小時候的一段不堪的記憶來。
那時他家很窮,每年麥子快要黃了的時候,家裡就斷了糧。米缸是空的,麵缸也是空的,一日三餐只能吃土豆,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得人放個屁,都帶著濃濃的土豆味兒。
但總是吃土豆,人肯定是受不了的,只能到處去借糧。
那時雖然很窮,但鄉風淳樸,大家都會守望相助,誰家有餘糧,都會分與別家一些,使人溫暖,令人懷想。
想到這,吳詠就明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借糧了,都是被生活逼得沒辦法了,於是忍不住開口問道:“若是真有很多人來借糧,到時咱們該怎麼辦?”
卓文宣沒有正面回答他,而是開口說:“崔寔的《四民月令》有云:順陽佈德,振贍匱乏,務先九族,自親者始。無或蘊財,忍人之窮;無或利名,罄家繼富;度入為出,處厥中焉。”
接著,他擔心吳詠聽不明白,又解釋道:“這說的就是三月青黃不接,要賑濟自己的親族。而那些只顧自己積聚產業,對別人的窘迫無動於衷,袖手旁觀的人,或者那些沽名釣譽,矯揉造作,將財產傾囊相授,自己家人的衣食卻難以為繼,以致陷入家貧養薄的境地的人,都是不足取。”
吳詠一愣,有些猶豫地問道:“賑濟九族,是不是有些太多了?”
卓文宣立刻沉著臉教訓道:“都是自家親族,怎可言其多!難道要看他們餓死不成!”
這時吳詠才反應過來,時下的九族僅限於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直系親屬。
他看過一個史料,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