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7章 爆竹聲中除舊歲,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都是作為貢品出現,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使用,百姓更是連見都沒見過。

吳詠也是花費不少金錢才在宛城的藥鋪購買到幾塊,為此,他還特意將這些蜜蠟熔化,加入棉線,倒入模具中固形。

得到了蠟燭,其他的事情就好辦多了,紅紙也可以買到,剩下的就是教家人編燈籠。

論起編織技巧,還是祖母最厲害,她不愧是在照顧吳詠多年生活的老人,只看了幾眼,就明白這燈籠的骨架應該怎麼編成了。

比起吳詠和其他人,她在手工藝上的心得和手感更多一些。近一年的無憂無慮生活並沒有磨滅肌肉記憶,當她的雙手摸上竹條几分鐘後,她就開始巧妙地組織這些竹篾,熟練地安排起它們的位置來。

“姑母的編織技巧比我們都厲害多了。”母親郭氏誇讚道。

老夫人呵呵笑道:“快一年沒幹活了,都有些手生了。”

以前吳家全指望老夫人一人操勞,老人也捨不得花銷,家裡日常用到的竹片,都是老人親手削的,因此這些活計對她來說?,也是輕車熟路。

“好像又回到從前一般。”當編成了燈籠的骨架以後,老夫人向眾人感慨道,“從前迫於生計,在家裡做這個。如今閒來又拾起這門手藝,卻是比閒下來的時候還有趣。”

“是啊。”郭氏輕聲同意。對老人來說,在擁有了物質條件以後,編竹器已經從一種異化勞動轉變為了一種自由的勞動。當人真正自願、自由地從事這種勞動的時候,她便不會再感到疲憊枯乏。

後世就有一種勞動逐漸走向了這種情況,那就是釣魚——在古代,釣魚是許多人掙扎生存的路徑之一,而當機械化捕撈成為常態、冰櫃和交通業將大量新鮮魚類運往內陸時,釣魚在現代就已經成為了田園牧歌式的休閒運動。

可惜,大部分這樣奢侈的勞動在現在這個時代只能是少數肉食者的娛樂,在兩千年後的現代也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

老人做的燈籠骨架和郭氏等人做的有些不同——她做的骨架並不是方形的,而是將竹條在最頂上彎折,聚於中間交纏起來。

這使得這盞燈籠一下子跳脫了初生的稚嫩,附帶了一層手工藝設計的意匠。

它既美觀又實用——只要在竹骨們會聚的地方綁上繩子,這種燈籠就能很方便地提起來。如果將這種燈籠投入市場,肯定更受百姓的歡迎。

“哈哈,祖母真是厲害,孫兒這發明人,都沒祖母編織的燈籠好呢。”吳詠當時看著這隻骨架,腦內已經想出它糊完紙以後的面貌了。

老人聽罷,笑罵道:“我編一輩子的竹製品,這點要是再被你不下去,可不敢有面目去教訓你們。”

“姑母說的極是,當官做學問,咱們不及詠兒,論起做活,咱們可是一點不差!”郭氏也跟著附和道。

說完,她自己便當先笑了起來。

何蓮等人見狀,也跟著嘻嘻笑起來。一時間,吳家倒是歡聲笑語不斷。

很快,燈籠骨架做好,吳詠又弄來漿糊,跟家人一起將燈籠的紙張裁剪貼上好。

等一切結束後,燈籠也正式登場。

老人看到何葉何花提著燈籠,十分高興的樣子,不禁感慨道:“這紅紙燈籠看起來真是喜慶,等年後,讓鄉親們也跟著一起製作,想必又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吳詠卻是搖搖頭,苦笑道:“燈籠製作容易,可是蠟燭不容易弄到。這燈籠,在黑夜的時候,用來照明,最是合適不過。”

不想郭氏聽完,卻是笑道:“你啊,就是凡事都想得盡善盡美!咱們百姓就是講究一個喜慶,沒有蠟燭,就白天提著看唄。”

“是孩兒執著了!”吳詠一想也對,時下的百姓,夜晚很少出門,就算是有蠟燭點亮燈籠,他們也捨不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修仙面板開始

遙村

惑道惡善輪迴

藥知中醫寫玄幻

一等梟妃:廢材妖孽小姐

朱隨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

觀書二十載

聊天群:群員?是人族的希望?

落花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