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4章 河清海溢,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時間很快來到二月中旬,這段時間,洛陽無重大事件發生,吳詠的生活也是平靜。

這日,吳詠正在華光殿陪天子劉宏讀書,中常侍曹節突然進來稟告說:“陛下,大喜啊!剛剛奴婢得到訊息,河內郡太守上書言黃河清,逾四百里,凡七晝夜。”

劉宏愣了一下,隨即大喜道:“當真?”

“這麼大的事情,奴婢怎敢欺瞞陛下!”曹節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隨即將一卷絹帛交到天子手中。

劉宏接過一看,喜形於色道:“曹節,你去詔公卿至六百石以上者到德陽殿內議事。”

“唯!”曹節回應一聲,急忙退了出去。

曹節走後,天子劉宏突然問吳詠道:“吳詠,你覺得朕會成一代明君嗎?”

“呃~”吳詠被問得有些懵,怎麼好端端的,突然問這個。

“你漢靈帝若是明君,後世就不會有那麼多罵名了。”

當然這是吳詠心裡所想,他也不可能說出來。同時心裡有了明悟,劉宏之所以這麼問,一定是跟剛才曹節說的黃河水清有關。

這時吳詠也想起來了一些有關黃河水的傳說。

黃河之水自古常年混濁,因而自古就有“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俗語。

古人也常拿“黃河水變清”比喻罕見、難以出現的事情,於是便有“千年難見黃河清”的說法。

京房《易傳》曰:\"河水清,天下平。\"

張衡《歸田賦》記載:“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

《三國

志蜀志黃權傳》記載:“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

這些記載說的都是古人以“河清”為昇平祥瑞的象徵。

關於黃河其實還有一個傳說,有人說黃河清聖人出。

這是因為黃河從青海流出來之後,經過陝西和山西的時候都是黃土高原兩邊的土壤比較的疏鬆,導致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黃河的顏色都比較地渾濁。

但實際上黃河並不是整條河流都是渾濁的,在某一些區段它也會變得清澈起來。因為古代人比較迷信,認為黃河的水如果變輕的話是大吉之兆,所以才會有黃河清聖人出這樣的說法。

黃河是華夏第二大河流。黃河流域是華夏開發最早的地區,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因而自古就被漢人倍加重視。

黃河流經面積廣闊,在給人們造福的同時,也因為含沙量大、經常氾濫、改道而帶來了不少災難。

由於古人受科學認知水平所限,認為自然界和人世間的事物都被神聖的“天”所支配,洪水、旱災、地震等自然災害,都被看成是“天子”幹了壞事、被上天懲罰的現象。

在古代,人們往往把國家的強盛以及人民的幸福寄託,希望於皇帝身上,然而“敬天勤政”、“愛民如子”的明君畢竟罕見。

人們喜歡清澈的河水,或者說看慣了清澈的河水,因而也

就有了“聖人出,黃河清”的說法,希望上天賜予一位明君造福世間,同時也讓黃河水變清。由此,也就有了“黃河清,聖人出”的推理說法。

例如寫有《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寫有詩句:“普天有道聖人生,大地山川盡效靈。塵濁想應淘汰盡,黃河萬里一時清”,就反映了這種夢想寄託。

而且古人常用“河清海宴”或者“河清海晏”比喻太平盛世。

於是,如果哪個皇帝在位期間,出現黃河水變清的現象,皇帝和百官、百姓們都會很驚喜,認為是祥瑞之兆,歌功頌德,還會正式記載入史書。

例如清雍正四年十二月上旬開始,到次年年初,陝西、山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修仙面板開始

遙村

惑道惡善輪迴

藥知中醫寫玄幻

一等梟妃:廢材妖孽小姐

朱隨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

觀書二十載

聊天群:群員?是人族的希望?

落花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