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4章 河清海溢,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河南、山東和江蘇五省境內的黃河河水漸清。這次“河清”的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因而社會輿論影響也很大。
在得到“河清”的奏報之後,雍正帝喜不自禁,向埋葬在墳墓裡的父親康熙帝告慰,去黃河致祭河神,把相關的一批官員官升一級。
這還不夠,雍正帝還親筆寫下二千多字的《河清頌》,命河道總督田文鏡在江南清口築立“御製黃河澄清碑”,把《河清頌》刊刻在上面,以感恩河神。
雍正帝的這些舉動,顯然是在給自己表功、立牌坊。
當時他即位皇帝不久,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朝野不少質疑。恰好“河清”,因而雍正皇帝便急不可待地要以“天
降聖人”自居。
吳詠頓時就明白了天子劉宏問這句話的含義,他認為黃河水清,是上天對他的認可,他也有成為一代明君的潛力。
吳詠現在是後世靈魂,自然清楚劉宏今後做的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想了想,吳詠正色道:“小子年幼,不知明君的作為。但《左傳》有云:眾之不可以已也。大夫為政,猶以眾克,況明君而善用其眾乎?《尚書大誓》所謂商兆民離,周十人同者,眾也。”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明君要知人善用,君臣才能同心同德。
劉宏聽罷,哈哈一笑道:“此言甚合朕意!”
這時帝師楊賜突然開口道:“陛下,桓帝時,有方士襄楷曾上書雲:河當濁而反清者,陰欲為陽,猶春秋麟不當見而見,孔子書之以為異也。”
“老臣亦以為,黃河天生就是渾濁的,如果黃河之水突然變清,就是反常現象,這反而不是什麼好兆頭。”
劉宏皺著眉頭說道:“老師是否有些太過杞人憂天了!”
見劉宏這般反應,楊賜也不好繼續勸說下去,只能苦笑道:“但願是老臣多想了!”
這時吳詠也突然想到後世的有一句諺語,“黃河水清,必有大災”。
之所以會有這個諺語,都是因為本身渾濁的黃河水,如果某一天變清澈了,會讓人們大吃一驚。
對於封建迷信的古人來講,這就是一種極為不尋常的現象,肯定是上天的某種暗示來了。
其
實在後世來看,“黃河水清,必有大災”這句話其實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黃河水清澈就意味著水位下降,下降就要乾旱,乾旱意味著萬物凋零,失去生機。
據歷史記載,黃河“水清”後,迎來的卻是大旱,大旱之後又必有大澇,儘管高土高坡和“黃河”已經被綠植、森林覆蓋,但在綠色下卻隱藏著無法估量的風險,黃土高原土質鬆軟,粘合力不輕,綠化後遇上強降雨,就很有可能發生洪災。
黃河是主要河流之中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常常有一碗河水半碗沙的說法。正因為攜帶的泥沙過多,在黃河的下游才會形成地上河。而也正是因為含有的泥沙太多,使得河水的顏色變黃,故而才得名為黃河。
黃河的泥沙多,在於黃河上游的植被破壞得很嚴重,沒有了植被的保護,就容易形成大面積的水土流水,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沖刷,在黃土高原上留下了一條條深深的溝壑。一旦下雨,沒有植被保護的黃土,就在水流的搬運之下,流入到黃河之中,成為了黃河之中的泥沙。也使得黃河的顏色被染成了黃色。
瞭解到了黃河水之中泥沙來源與水發黃變渾的原因,那麼也就可以想到為什麼說黃河水清,必有大災了。黃河如果出現水清,那麼自然是黃河之中的泥沙大大的減少了。
黃河是一條大河,整條黃河並非僅僅是一條河,而是一個完整的
水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黃河流域。
那麼要做到部分黃河的水清,可以推測出遭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