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0章 棉布與糖漿,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但沒想到楊冀還真將棉花織成布了。
時下的布料主要有絲帛、麻布、葛布和動物皮毛。
絲帛是絲與絲織物的總稱,未織者為絲,已織者為帛。雖然絲帛都是百姓所織,但因其價格昂貴,普通百姓可穿不起絲帛衣服,大多數人都是穿麻布做成的衣服,“布衣百姓”就是這麼來的。
但麻布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粗糙,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麻布處理得都不徹底,若是作為接觸面板的內衣來穿,時間長了,則是會導致面板瘙癢難耐,嚴重者還會得面板病。
至於葛布則是產自一種叫“葛”的草本植物,其纖維可以織布。不過這種“葛”主要生長在南方地區,北方少有。
而毛織品雖然具有較好的保暖性,若是處理得不徹底,味道十分難聞,完全不符合漢代百姓的審美標準,所以使用較多的是北方的遊牧民族,比如匈奴、鮮卑、羌等等。
其實這時的西域地區已經開始種植棉花,甚至還採用棉花作紡織原料,織成棉布,在區域性地區棉布還被當做貨幣來使用。
但是在中原地區,人們還是隻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並未認識到它的經濟價值。
而且這時的棉花產量很低,製作難度極高,去殼就已經很麻煩了,更別說去棉籽,收集棉花,紡織成布更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直到後世明朝朱元璋強制推廣,棉花才在中原地區大量種植。從此棉布、棉衣成了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尤其是棉衣和棉被的出現,讓中原人民過上了暖和的冬季。
在棉花沒有普及之前是怎麼過冬的?前面已經說過,有錢人可以用毛皮褥子,有木棉的地方就用木棉填充被褥。
沒錢又沒有木棉怎麼辦?只能用絨草、稻草等物品填充棉被。保暖能力有多差可想而知。甚至有些人到了晚上就把自己埋在草堆裡過冬,這樣的人還不少。
現在有了這個棉布,吳詠肯定要為百姓做些什麼,棉花就是其中之一。有了它,想必百姓的日子就能好過不少。
而且棉花還是戰略物資,有了棉衣就能最大程度地保證軍隊冬季作戰能力。
其實這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移民,時下中原地區的人口已經超過了五千萬,完全是達到這個時代的極限,若是再這樣發展下來,遲早會爆發混亂。
不過邊關地區,冬季氣候寒冷居住條件很差,很少有百姓願意前往。
如今有了棉衣棉被,就可以大量地往邊關地區移民,解決人口危機的同時,還加強了朝廷對邊關地區的統治。
在看到棉布的一瞬間,吳詠的思緒就發散開來。
就在這時,申屠弼又從車中抱下來一個罈子,笑容滿面地對吳詠說道:“仙君,您再看看這個是什麼?”
吳詠好奇地開啟蓋子,一眼就看出這罈子中裝的是糖漿,便興奮地問道:“一共製造出了多少糖漿?”
當初種植甜菜時,吳詠也楊冀說了製糖流程,沒想到他真的能製作出糖漿來。
這時吳詠才發現自己小看了古人,他們只是沒想到甜菜能製糖,棉花可以織布而已,一旦知曉,便能輕而易舉做出來。
其實甜菜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它的根和葉都是作蔬菜用。
而甜菜作為糖料作物栽培始於十八世紀後半葉,僅僅經過二百年的發展,便一躍成為與甘蔗同分半壁江山的製糖原料,可見其重要程度。
糖在古代有許多同義字或近義字,如:餳、飴、鱅、蝻等等。
《楚辭。招魂》:“粔籹蜜餌,有餦餭些”的句子,餦餭即為飴糖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有飴糖和蔗糖,而飴糖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中國最初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