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0章 棉布與糖漿,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糖出現在西周時期,叫做飴。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飴加上糯米粉,可以熬成餳。餳是古糖字,古音唐。
後來隨著甘蔗種植和蔗糖的提煉方法從古印 度傳入,蔗糖漸漸興起。在中國,早在東周時期就出現了甘蔗種植的記載。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人們依靠甘蔗製出的糖類被稱為沙糖。
要注意的是,這裡的蔗糖完全不同於今天的概念。它十分粗糙,並且還沒有細化出豐富的種類。這時的蔗糖製糖術,只知道熬煮濃縮甘蔗汁,製造硬得像石頭一樣的褐棕色粗糖。
蔗糖其實是由古印 度傳入中國,然而有趣的是,梵文中“白糖”一詞(cini),其本意卻是“中國的”。這是因為製糖術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實現了一次巨大飛躍。中國人創造出用黃泥漿對糖漿進行脫色的方法(利用黃土在水懸濁液的大比表面性質吸附沉澱糖漿中的雜質和色素),製造出了白砂糖與冰糖,之後又傳到印 度。
嗜糖是人類的天性,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熱能。人體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此外,糖還是構成組織和保護肝臟功能的重要物質。
在物質不發達的古代,能吃得起的糖,都是達官貴族。
現在有了這個甜菜製糖術,吳詠要為百姓做的事情又多了一件,那就是讓百姓也能吃得起糖,體驗一次幸福的感覺。
想到這裡,吳詠不禁又開口問道:“甜菜的產出如何?”
申屠弼摸了鼻子,有些尷尬地回道:“今年甜菜的種子太少,只種出了不到三畝,一共收穫九千斤左右甜菜,產出的糖漿不足五百斤,這次帶來一百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