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9章 師法傳承與雕版印刷,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印刷術,其實很簡單,是準備一塊稍微有些厚的平滑的木板,在其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宣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然後讓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成了字型凸出的陽,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型塗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留在紙上。這種雕版可以反覆使用,也就是說,如果雕刻出一本《尚書》,那可以憑藉這套雕版,短時間內影印出成百千本《尚書》,如此速度,將遠超於手寫!”
吳詠一邊說著,一邊開始啟動“造物”技能,就在屋內雕刻起《保訓》內容來。
十四位博士見吳詠拿著毛筆在一塊木板上迅速寫完一篇文章,然後又用刻刀認真雕刻起來,不禁有些面面相覷起來,但他們都沒有打擾吳詠,十分好奇吳詠所謂的雕版印刷術到底是何神術!
《保訓》一文不過百字,有系統在手,吳詠用了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全部雕刻完成。隨後他仔細在上面刷了一層墨汁,攤上白紙,用竹板輕輕一刮,頓時一篇《保訓》印在白紙上,然後遞給眾人道:“諸位大人請看,這就是雕版印刷術。”
《易》博士劉樸接過紙張,當真是愛不釋手,看了又看,其他人見狀,也想拿過來看一眼,不想吳詠這眨眼功夫,竟然又拓印了十多張來,讓他們人手一張。
“簡直是神乎其技!”眾人看著紙張上一模一樣的字跡驚呼道。
由不得他們不震撼,在沒有印刷術的年代,書籍的複製真的只能靠手寫,每一本書卷,都是讀書人眼的稀世珍品。古人為什麼稱有學識的人為“學富五車”,就是因為他們學習的知識都是竹簡,搬運時都是用馬車來拉,極其不方便。
像吳詠燒錄的這篇《保訓》,文不過百字,卻也要錄一卷,不僅浪費時間,翻找起來也麻煩。
如今這雕版印刷術一出,瞬間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除此之外,吳詠又給十四位博士講了用麻線將紙張裝訂到一起,然後編碼成書。
這讓十四位博士更是震驚得無以復加,看著吳詠的眼神,簡直跟看妖怪一樣。
要知道,線裝書,一樣也是一大發明!
五經之中,單是《詩經》就有三萬九千二百二十四字,若用竹簡的話,恐怕要一輛馬車都不定裝得下。
而用線裝書,薄薄的一個小冊子就可以了。這麼薄的一本書,甚至可以隨身攜帶,這簡直是過去都不敢想象的。
十四位博士都是人老成精,他們一瞬間就想到這雕版印刷術和線裝書的作用,不禁同時哈哈大笑起來。
“有這兩種太虛仙術,我今文經學要大興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