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8章 五經十四博士,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太學之名始於西周,又名大學。漢初,武帝劉徹採納董仲舒的建議,於京師長安設立太學,經王莽之亂後,太學零落,等到光武帝劉秀稱帝后,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於建武五年,在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興建太學。
永建元年,順帝劉保對太學進行了重修和擴建,耗費一年時間,用工徒十一萬二千人,建成兩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開始大肆招攬生源,所招學生稱之為太學生。
當今天下承平已久,遊學增盛,洛陽的太學生人數更是多至三萬人。
這幾日,由於二篇半《尚書》佚文在太學的傳開,讓所有的太學生們都為之振奮。還未等五經博士確認,諸生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開始研究其內容。
“此篇《保訓》其內容述及上古之事,又為說教之形式,正是訓誡的問題。其中蘊含著‘中道’和‘陰陽和諧’的觀念,真乃不可多得的佳篇。”
“兄所言甚得吾意,但是吾更愛《厚父》,篇中有關‘天命’、‘德’、‘民’等敘述,發人深省,吾讀《周易》和《道德經》時,常有疑問,近日讀過《厚父》之後,茅塞頓開,大有感悟。”
“兩位仁兄言之有理,不過對吾震撼最深還是《封許之命》中周文王對許國之君的囑託:惟就章爾慮,祗敬爾猷,以永厚周邦。從此言,我們不難看出,周得民心,而天命在周。”
……
外面太學生議論得如此熱鬧,學院深處的一處宅院中,十四位五經博士聚在一起商討處理辦法。
五經博士,漢初武帝時立,每一經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博士與弟子傳習經書,分成若干“師說”,也就是若干流派。武帝時的五經博士共有七家。武帝以後經學日益興盛,博士的數量也逐漸增加。到了東漢光武帝時期,確定了十四家博士。
《漢書》雲:“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總領焉。”
這十四家都屬於今文經學,其官學地位一直保持到現在,由此而產生的十四位五經博士也都是今文經學的集大成者。
《漢書》雲:田何傳《易》授丁寬,丁寬授田王孫,王孫授沛人施讎、東海孟喜、琅邪梁丘賀,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又東郡京房受《易》於梁國焦延壽,別為京氏學。又有東萊費直,傳《易》,授琅邪王橫,為費氏學。於是施、孟、梁丘、京氏四家皆立博士。
今洛陽太學的《易》博士有四位,分別是陳留東昏的劉昆後人劉樸專研《施氏易》,南陽育陽的窪丹後人窪度專研《孟氏易》,汝南平輿的戴憑後人戴傅專研《京氏易》,潁川鄢陵的張興後人張慎專研《梁丘易》。
《漢書》雲:濟南伏生傳《尚書》,授濟南張生及千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寬,寬授歐陽生之子,世世相傳,至曾孫歐陽高,為《尚書》歐陽氏學;張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氏學;勝傳從兄子建,建別為小夏侯氏學,三家皆立博士。
今洛陽太學的《尚書》博士有三位,分別樂安臨濟的牟長後人牟御精於《歐陽尚書》,北海安丘的牟融後人牟燮精於《大夏侯尚書》,東海蘭陵的王良後人王繁精於《小夏侯尚書》。
《漢書》雲: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為作詁訓,是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詩》;三家皆立博士。
今洛陽太學的《詩》博士有三位,分別是任城魏應的後人魏琨精通《魯詩》,琅邪東武的伏恭後人伏韜精通《齊詩》,淮陽薛漢的後人薛昭精通《韓詩》。
書雲:魯高堂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