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章 鍋拍、罩頭和簸箕,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吳詠心想,這真是躺著都能中槍!看來以後遇到不解的事情還是少問為妙。
不經意間瞥到院內有一堆高粱杆,眼睛一亮,心中忽然有了主意。
在塑膠製品沒出現前,這高粱莛子可是個好東西,能製作各種生活用品。
吳詠記得前世在他很小的時候,生活在淮海大平原,家家戶戶都種植這‘秫秫’,也就是高粱。
這高粱可謂全身都是寶,高粱穗打下的高粱,可以釀高粱酒,磨成面可以蒸雜麵饃。
高粱穗兒和莛子連在一起紮成掃把,可以用來掃地。
剪短的秫穗子幾個扎一把,做成炊帚,可以掃灰塵,還可以用來刷鍋。
高粱莛子則是農家制作饃筐、鍋蓋的最理想的選材。
剩下的高粱秸杆對農民來說用處也很大。不僅可以用做蓋房子,做瓦椽用。還可以製作成隔牆,做隔牆的筋骨用。又還可以織成席箔,用來晾曬東西用。
當然這高粱秸杆更是搭建庵棚的好材料,建造起來,省時又省力。
最後還有一個根兒,曬乾能當柴火燒鍋用。
想到這,吳詠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真是物盡其用啊!
這時高粱已經被人開發了大部分用途,只是還沒有人用秸稈來做鍋拍子和饃罩頭子,畢竟饃都是他第一個做出來的。
想到就做,吳詠回過神來,見眾人都盯著他,不由尷尬一笑。
“諸位伯父勿怪,小子突然想到有個東西可以替代竹子編制出饃筐。”
眾人一愣,隨即有些喜上眉梢,這竹筐因為時令和生長的侷限,製作起來很是不易,若是有物品能替代竹子,這對於百姓來說,又是一項財源。
不過五位家主畢竟是經歷過世面的人物,腦子一轉,就問出關鍵性的問題。
“這東西可否容易取得,是否有什麼限制,製作起來容易否?”
吳詠嘿嘿一笑,指著那堆高粱秸稈,道:“不瞞諸位伯父,我說的這物品就是那個。”
見大家還是一頭霧水,吳詠也不多說,一邊吩咐成昭去屋裡取來針線,一邊領著眾人走到堆放秸稈處。
吳詠打算先將高粱莛子和高粱秸稈分開,然後再挑選合適的高粱莛子。
鍋拍子的製作必須選好粗細均勻、尺寸差別不大的高粱莛子。
饃罩頭子的製作要求小些,但考慮到美觀性,挑選出來的高粱莛子,顏色、形狀最好統一。
按照吳詠的想法,他還要用高粱莛子製作簸箕。
吳詠說了一下大致的要求,眾人一起動手,不大一會就聚集了一堆高粱莛子。
這時成昭正好拿著一梭子麻線走過來,遠遠就看著上面插著幾枚閃著寒光的鐵針。
吳詠接過兩樣物品,立刻啟動造物技能。
只見他雙手翻飛,用針和麻線把高粱梃子按照中長邊短的順序一根挨一根地穿起來,橫排穿完,再豎著穿一排,中間的排列的嚴絲合縫,最後用剪刀把它切修割成圓形,這樣一個鍋拍子就成型了。
鍋拍子用料最多,卻是製作起來最簡單的。
饃罩頭子製作難易程度取決於它的形狀,可以做成方形、圓形、不規則形。
吳詠有系統在手,為了展示效果,就都做了一個。
最難製作的就是簸箕了,這個不僅需要麻布封邊,還需要一個長條封口,很是考驗製作人的手藝。
不過這對於有系統的吳詠來說,都是小事一樁,不值一提。
身體託管給系統,吳詠的意識看著不斷成型簸箕,心中突然想到前世看到《西遊記》中一段描述。
講述的是女兒國國王看上了唐三藏,想讓他留下來與她結為夫婦!唐三藏心性堅定,肯定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