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二十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章 離奇的豆腐,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觀書二十載,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了地方,吳詠也不管三人,仔細打量這時的豆腐製作過程。
入門便是一口大缸,缸後站立二人,此時正不斷將麻袋的黃豆倒入盛滿水的缸中,然後不斷用木棍攪動,這應該是泡豆。
不遠處有一個圓石磨,此時一人在推磨,另外一人不斷從一個缸中舀出泡好的大豆放入石磨中研磨,這應該是磨漿。
吳詠又看到石磨的下方有個出槳口,下面放著木桶,不斷有磨好的豆漿經過斜坡狀的石槽後,流入木桶中。
眼看木桶將滿,又一人過來,換個空木桶繼續接豆漿,然後提著裝滿豆漿的木桶來到一處大缸前,此時缸後還站立二人,只見他們雙手各執紗布一端,那人將木桶中的豆漿,隔在紗布緩慢倒入缸中,另外兩人來回不停的扯動紗布,不大一會,紗布上就出現一層豆渣,這應該是濾漿。
吳詠繼續觀看,此時又有一人過來,先將大缸裡過濾好的豆漿用水瓢舀到木桶中,然後提到不遠處的小缸前,倒入進去,這時缸後一人舀了一瓢石膏水倒入進去,然後雙手執棍在缸中不斷攪動,只見缸中不斷有白色的沉澱物出現,這應該就是點漿。
最後吳詠來到一個長方形帶腳架箱子前,只見箱上有一蓋板,板上橫壓一根長槓,槓端吊一砰陀形重物,箱左下部不斷有水流出,注入地上水溝內,這應該是壓制豆腐成型。
果然如他所想,等蓋板開啟,箱子裡面出現的就是成型的豆腐!
吳詠掰下一塊,嚐了一口,又趕緊吐出來。果然跟張陽說的一樣,不僅豆腥味重,而且還苦澀。
吳詠觀察了整個製作豆腐的過程,從豆腐的浸豆、磨豆、濾漿、點滷、成型五個步驟,一下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那就是濾漿之後應該是煮漿,可是這個院子裡並沒有煮。這生豆漿中含有皂毒素和抗胰蛋白酶等有害成分,吃了不出問題才怪。
吳詠回到陳球身邊,說了豆腐的正確製作流程。
陳球突然問道:“為什麼叫豆腐?”
吳詠愣了一下,他也不知道豆腐為什麼叫豆腐,只得隨口說道:“因為這吃食放的時間較長了,容易長毛菌,因而被人們取名為豆腐。”
說到這,吳詠又想起後世人對豆腐的評價。
如果說豆腐的發明足夠偶然,那麼豆腐衍生品的出現就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了。
有道是:人間美味,豆腐花。豆花之美味,喝過的人無不讚嘆!
其次豆腐皮是用未經成型的豆腐壓制而成的薄皮,性平味甘有清熱潤肺止咳消痰的功效。
還有豆腐乳用小塊的豆腐做坯,經發酵醃製而成,有“東方乳酪”之稱。
腐竹是豆漿加熱時表面形成了一層薄薄的膜,取出後乾燥即可,也叫“油皮”,色澤黃白油光透亮。
豆腐經鹽水醃製後而成豆腐乾,再讓回香、花椒、大料等調味品的加入既香又鮮,有“素火腿”之稱。
豆腐傳到北方經冷凍後再解凍就得到凍豆腐,因其更容易入味而廣受人們的喜愛。
更不要說還有油炸過的豆泡,機器加工出來的蛋白肉,都是令人稱讚的豆製品。
而後世各菜系中,都會有一兩道拿得出手的豆腐菜,而最能代表中國傳統飲食的食物莫過於豆腐了。
想到這些,吳詠哈哈一笑,說:“今日小子就讓府君大人見識一下這豆食的美味!”
他打算一會先將豆腐、豆皮和豆花做出來。
於是他得了陳球的命令,先讓人將過濾好的豆漿拿到廚房煮沸,又找廚娘要了大塊的鹽巴製作滷水。
吳詠只打算用石膏水點豆腐,做些豆花,其他的豆腐和豆皮都用滷水做。
因為滷水豆腐的口感偏於綿韌,吃起來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