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翔大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三章 上巳三,乘風界水,皓翔大叔,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言陽氣之已盡也。《前漢·律曆志》:振美於辰,已盛於巳。《釋名》:已也,如出有所為,畢已復還而入也。《玉篇》:嗣也,起也。

《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大荒落”。又《韻會》:上巳,節名。《韓詩章句》: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魄,祓除不祥。《宋書·禮志》: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又《韻補》:古巳午之巳,亦讀如已矣之已。《增韻》:陽氣生於子,終於巳。巳者,終巳也,象陽氣既極回覆之形,故又為終巳字。今俗以有鉤挑者為終已字,無鉤挑者為辰巳字,是蓋未知其義也。

辰,漢語一級字,讀作chén,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蟄蟲在驚蟄時甦醒後蠢蠢欲動的樣子,引申指震動(即《說文解字》所謂的“震也”)。一說本義為蛤蜊制的農具。郭沫若認為星象與農事大有攸關,所以又“辰”指日、月、星的總稱,還可以特指北辰和泛指眾星,又可以特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也引申指日、月的交會點和日子等。

辰,象形字。在字形上,早期甲骨文中的“辰”字所像不明,對於中期甲骨文中的“辰”字和晚期甲骨文中的“辰”字,有人認為是手持蛤蜊制的農具蚌鐮形,實則應是用手挖出藏在地下的軀體蜷曲而有環節襞紋的蠐螬、豆蟲一類的農田害蟲,其上部是象徵地表的短橫,整個字就像蟄蟲在驚蟄時甦醒後蠢蠢欲動的樣子。對於早期金文中的“辰”字,一說像蜃蛤的樣子,是“蜃”的本字;一說像蠐螬捲曲的樣子。晚期金文中的“辰”字結構較複雜,突出了“手挖”,由此演變為《說文解字》古文中的“辰”字,即“?”,和小篆中整齊化的“辰”字,其小篆字形經過隸書字形,後楷書寫作“辰”。在字義上,“辰”字的本義是“蟄蟲在驚蟄時甦醒後蠢蠢欲動的樣子”,引申指“震動”,又引申指“日、月、星的總稱”,可以特指“北辰(即北極星)”和泛指“眾星”,又可以特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也引申指“日、月的交會點,即農曆一年十二個月的月朔時太陽所在的位置”和“時間,日子”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崇禎二週目:什麼叫大明第一勇士

龍騎士星光

膏粱子

保安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