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翔大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六章 葛洪五,乘風界水,皓翔大叔,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莊子》哲學中“化”的概念本指萬物在道的統攝下,萬事萬物生生不息,變化無停,無一刻恆定。它的一個含義是指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即事物本身處於誕生與消亡的不斷變化過程中,所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另一個含義是指在道的統攝下,物與物之間能相互轉化。莊子《至樂》謂:“種有幾,得水則為繼??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又反入於機。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莊子以道為本體觀照萬物,皆無差別;以物觀之,萬物又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正因萬物本體相同,所以物與物之間沒有絕對界限,因而能相互轉化,臂可為雞,馬可生人,流轉不息。葛洪繼承和發展了《莊子》“化”論的第二個含義,即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和轉化。他以例項為證,說明萬物稟氣而生,可相互轉化:“若謂受氣皆有一定,則雉之為蜃,雀之蛤,??鼉之為虎,蛇之為龍,皆不然乎?”葛洪用當時民眾普遍相信的傳說,來說明萬物能夠相互轉化的根本原因在於萬物源於“道”本體,感“氣”而生。

在莊子哲學的基礎上,葛洪發展了“氣”的哲學內涵,認為氣的流轉(即“化”)能使物體的性質發生轉移。萬物本體的同一性,使得物與物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和增益,這成為葛洪神仙思想和煉丹等宗教實踐的理論基礎。葛洪謂:“餘數見人以蛇銜膏連已斬之指,桑豆易雞鴨之足,異物之益,不可誣也。??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鹽滷沾於肌髓,則脯臘為之不爛,況於以宜身益命之物,納之於己,何怪其令人長生乎?”在葛洪看來,蛇銜膏與手指是不同之物,而能使已斬之指重續;金玉與人體也完全不同,卻能讓屍體不圬,這些都是異物可以相益的佐證。葛洪認為人與萬物皆稟氣而生,亦可相互轉化,“人之為物,貴性最靈,而男女易形,為鶴為石,為虎為猿,為沙為黿,又不少焉。”

那麼人利用“化”的規律合成金丹也可增益於人,使人長生便順理成章了。這也是葛洪煉丹這一宗教實踐的理論支撐。葛洪論述道:“夫五穀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絕之則死,又況於上品之神藥,其益人豈不萬倍於五谷耶?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葛洪認為物質間“氣”的流動,具有使物質的某種性質發生轉移的作用:五穀延續人的生命,神藥卻老延年,都是五穀、神藥之“氣”(性質)轉移到人體的作用。但五穀和神藥之“氣”有容易腐朽的侷限性,因此人雖得其“氣”卻不能長生。只有煉製服食金丹這種具“畢天不朽”特性的物質,才能使人超越肉身存在的侷限性。這也是葛洪反覆論證草藥不如金丹的道理。

可見,葛洪在承認“道”為宇宙本體的基礎上,豐富並發展了“氣”的概念,以“氣”的流轉闡釋了莊子的“化”論。在此基礎上,葛氏認為不同物質的相互轉化符合自然之理,進而論證了物體性質的可傳遞性,說明了金丹可補益於人的道理,並認為人可以掌握並利用此種規律來實現生命的無限延伸,最終演變成了對人生命永恆之可能性的論證,成為其構建道教神仙信仰和宗教實踐的基石。

三、對《莊子》“齊死生”論與道教神仙思想的調和

葛洪《抱朴子內篇》中對人生命永恆之可能性的論證,目的在解決道教的核心問題——死生問題。生存和死亡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生與死的不同態度表達了對生命價值的不同認知。葛氏在《釋滯》篇中否定了道家的“齊死生”論:至於文子、莊子、關令尹喜之徒,其屬文筆,雖祖述黃老,憲章玄虛,但演其大旨,永無至言。或復齊死生,謂無異以存活為徭役,以殂歿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億裡矣,豈足耽玩哉?

葛洪認為《莊子》“齊死生”論與神仙思想判然有別,道家雖尚玄虛,但“永無至言”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