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翔大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二章 司馬昱篇,乘風界水,皓翔大叔,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司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萬,祖籍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東晉第八位皇帝(372年1月6日-9月12日在位),晉元帝司馬睿幼子,晉明帝司馬紹異母弟,母為簡文宣太后鄭阿春。
司馬昱歷仕元、明、成、康、穆、哀、廢帝七朝,受封琅邪王、會稽王。晉穆帝時任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與尚書令何充共同輔政。何充逝世後,司馬昱總理朝政,引名士殷浩等參政,對抗威權日重的大司馬桓溫。殷浩北伐兵敗,反為桓溫所廢。廢帝司馬奕即位後,冊封琅琊王,又進位丞相、錄尚書事。太和六年十一月(372年1月),桓溫改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昱即位後,多受桓溫牽制,僅能“拱默守道而已”,在位僅八個月後,便因憂憤而崩,終年五十三歲。諡號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高平陵。
司馬昱善於清談,史稱“清虛寡慾,尤善玄言”,是名副其實的清談皇帝,在他提倡下,東晉中期前玄學呈現豐饒的發展。有文集五卷,今已佚。
司馬昱是晉元帝司馬睿的幼子,晉明帝司馬紹的異母弟,母為鄭夫人(即簡文宣太后鄭阿春)。司馬昱幼年聰慧,深得其父寵愛。當時著名的學者郭璞就評論司馬昱說:“振興晉朝的,一定是這個人。”司馬昱成年後,清虛寡慾,擅長玄學。
永昌元年(322年)二月,元帝下詔封司馬昱為琅琊王,以會稽、宣城兩地作為司馬昱的食邑。
咸和元年(326年),司馬昱的母親鄭阿春去世,當時年僅七歲的司馬昱,非常悲傷,所以請求晉成帝司馬衍讓自己為母親服重喪,成帝憐憫他而允許,於咸和三年十二月(328年)徙封司馬昱為會稽王[3],並拜其為散騎常侍。
咸和九年(334年),遷任右將軍,加侍中。
鹹康六年(340年),升任撫軍將軍兼領秘書監。
永和元年(345年),因晉穆帝司馬聃年幼,便由崇德太后褚蒜子臨朝攝政。當時朝廷徵皇后之父、衛將軍褚裒入朝想任揚州刺史、錄尚書事,但吏部尚書劉遐、衛將軍長史王胡之勸褚裒道:“會稽王司馬昱德行昭著、素負雅望,是國家的周公,足下應把國政交給他。”褚裒於是堅決推辭,返回藩鎮。褚太后便拜司馬昱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
當時一同輔政的何充意圖引用桓溫來鎮服庾爰之,但丹楊尹劉惔卻認為桓溫有不甘為臣的志向,便對司馬昱說:“不能讓桓溫佔據地形便利的地方,對他的地位、封號也應當經常貶抑。”於是勸司馬昱自己出鎮長江上游,讓自己任軍司,司馬昱不聽。劉倓又請求自己前往,也不獲准許,於是任命桓溫為安西將軍。
永和二年(346年),驃騎將軍何充去世,褚太后命詔司馬昱總理朝政。
永和三年(347年),桓溫攻滅成漢。此後,他權威日盛,名聲大振,連朝廷對他也懼怕三分。司馬昱認為揚州刺史殷浩素有盛名,朝野對他也推崇佩服,便以他作為心腹,讓他參與朝政,想以此與桓溫抗衡。從此殷浩與桓溫便逐漸開始互相猜忌,彼此間產生了異心。司馬昱在此後大量援引會稽人士及玄學同好進入中央,來制衡桓溫。這些人對穆帝、廢帝時期對外戰爭或內政,都產生諸多影響。
永和七年十二月(352年1月13日),桓溫多次請求北伐未獲準,於是率軍四五萬人順長江而下,駐紮在武昌。朝廷十分恐懼,撫軍司馬高崧為司馬昱寫信責備桓溫,他才返回鎮地。同年(352年)七月,司馬昱升任司徒,但他推辭不肯擔任。
殷浩連年北伐,屢屢被打敗,軍糧器械消耗殆盡。永和十年(354年),桓溫借朝野上下對殷浩的怨憤,趁機上書列舉殷浩的罪行,請求將他黜免。司馬昱不得已,只得將殷浩貶為庶人,流放到東陽郡信安縣。從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