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翔大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四章 葛洪三,乘風界水,皓翔大叔,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業,還“宜入名山”,遠離俗人。為道之士“莫不飄渺絕跡幽隱山林。”
作品思想
《抱朴子·內篇·金丹》雲:“夫五穀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人絕之則死,又況於上品之神藥,其益人豈不萬倍於五谷耶。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二百鍊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藥,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蓋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有如脂之養火而可不滅,銅青塗腳,入水不腐,此是借銅之勁以抒其肉也。金丹入身中,霑洽榮衛,非但銅青之外傅矣。”以上的這段話,可以說是抱朴子金丹理論的核心。葛洪的金丹理論,並不是很玄妙,只是認為黃金不會朽壞,如果服食黃金燒煉的金丹,那麼人也可以跟黃金一樣,變成不壞之身。
魏晉之際是道教理論漸趨成熟的關鍵時期,葛洪於東晉時期對道教理論體系的建構在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其構建道教理論體系的努力主要體現其所著《抱朴子內篇》一書中。然原於《抱朴子內篇》與老莊之密切關係,研究者歷來多關注其與老莊思想之區別,而對它們之間的繼承和轉化語焉不詳。《抱朴子內篇》對《莊子》的接受,是葛洪在構建道教理論體系時對《莊子》接納、吸收並透過其主觀改造而最終內化的過程。葛洪對《莊子》文辭、典故及其基本哲學概念,都有意識地進行了繼承與改造。同時,葛洪還將《莊子》“齊死生”論與道教神仙思想進行了調和,最終構建了較為完備的道教理論體系。展現了魏晉之際葛洪在道教理論與信仰實踐模式的建設中對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有意識地汲取與改造之過程。
一、對《莊子》文字的“碎用”及其論說方式的承襲
對《莊子》文字的“碎用”及其論說方式的承襲是葛洪《抱朴子內篇》的典型特徵。在葛洪之前,初期的道教著作往往依附於道家的著作及其理論。東漢末期的道教經典《老子想爾注》就是透過對《老子》註疏的方式來闡釋道教的基本理論。漢代的另一部道教著作《太平經》也同樣有化用老莊之言來闡釋教義的作法,可見此法沿襲已久。葛洪在創作《抱朴子內篇》的過程中沿襲了這一做法。葛洪《釋滯》篇謂:“文子、莊子、關令尹喜之徒??其寓言譬喻,猶有可採,以供給碎用,充御卒乏。”他認為《莊子》寓言多有可取之處,因而在系統闡述其道教思想時,往往化用《莊子》中特定的文字以使得語言的表達更加豐富形象,易於為人所接受,此即所謂“碎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