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論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八章 鎮撫登萊,淺談清朝,月下論道,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天啟二年、後金天命七年(1622年),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孫承宗來到山海關。
孫承宗到達山海關後,巡行邊塞,在山海關和八里鋪轉了一圈後找來了王在晉,並詢問道:“新城修築好以後,是不是要將舊城的兵馬移四萬人來駐守?”
王在晉說:“我打算另外設立一支四萬人的軍隊來守城。”孫承宗不愧是給皇帝當老師的,一聽就直接點出了問題之所在,並說道:“這樣一來,八里鋪就有八萬兵了?”王在晉還沒回味過來,順口答道:“是的,沒錯啊。”孫承宗可能是感覺王大人不太聰明的樣子,點是點不透了,遂直接說道:“這樣一來,八里鋪就有八萬兵了,可是一片石西北不派兵駐守嗎?在八里鋪內修築重關,新城後面就是舊城,舊城前面埋的地雷是用來對付敵人的,還是用來對付自己新兵的?新城可以守的話,還用得著舊城嗎?新城要是守不住,四萬守軍敗退到舊城城下,你是開門放他們進來,還是閉關守城,看著他們死絕?若四萬守兵倒戈,你是打算開關放敵人進來,還是閉關投降敵人?”
王在晉可能一時反應不過來,緩了半天說道:“當然不能開門,我可以讓他們從關在的三道關進來,此外,我準備在山上建三座營寨,接應敗退的部隊。”
孫承宗這下是真的惱火了:“士兵沒有潰敗就修築營寨等待他們,你這是在教士兵逃跑嗎?況且逃跑計程車兵可以進來,敵人也可以尾隨他們進來。你現在不為恢復做打算,卻在這閉關自守,把關外防線全部撤離,還天天在朝廷爭鬥,京都以東還有安寧之日嗎?”王在晉無話可說。
孫承宗於是召集諸將商議關外防守的問題。袁崇煥主張守寧遠,閻鳴泰主張守覺華島,袁崇煥向孫承宗請示:“在寧遠駐紮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的聲勢,然後派遣將領帶兵去救援十三山。寧遠距離十三山只有兩百里,可以輕易佔據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寧遠。”
孫承宗採用了袁崇煥的建議,主築寧遠,並上奏王在晉的不足,“筆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熹宗准奏,並送了王在晉一張飛機票,改任其為南京兵部尚書,遂令孫承宗督師薊遼,照例賜尚方劍一口。
天啟二年、後金天命七年(1622年)八月,孫承宗督師薊遼,徑至寧遠,以馬世龍為總兵官,令遊擊將軍祖大壽守覺華島,副將趙率教守前屯,以閻鳴泰為遼東巡撫,以鹿善繼、王則古為贊畫。又讓袁崇煥建造營房,李秉誠訓練火器裝備,鹿善繼、王則古處理軍需物資,沈棨、杜應芳維修甲仗,孫元化修築炮臺,宋獻、程侖購買軍馬,萬有孚採伐樹木,魯之甲拯救難民,楊應乾招募遼人編製成軍隊,“以遼人守遼土”。
孫承宗發現先前關上計程車兵沒有紀律,而且有大量的不符合條件的人冒領軍餉,於是孫承宗閱兵後,將河南、真定等地不符合條件計程車兵全部遣回。將魯之甲所拯救出的難民徵召七千人出來去駐守前屯,楊應乾招募的遼人軍隊去鎮守寧遠,請求朝鮮聲援遼東,又犒賞東江鎮的毛文龍,讓他四面防衛。並傳令給沈有容進據廣鹿島。
孫承宗更定軍制,申明職守;於寧遠附近,築堡修城,練兵十一萬,造鎧仗數百萬,開屯田五十頃,兵精糧足,壁壘森嚴。
登萊巡撫袁可立與孫承宗同為天啟二年殿試同考官,共同主遼期間偶爾哈赤也是經常“為之奈何”。孫承宗將遼海防務委之於袁可立,十分倚重。
袁可立,字禮卿,號節寰,河南歸德府睢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縣)人,明萬曆十七年的進士,袁可立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為中國十大清官之一。
萬曆十九年(1591年)八月,袁可立在任南直隸蘇州府推官,蘇州是當朝首輔申時行和王錫爵的故鄉,背景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