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論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七章 授命立危疆,淺談清朝,月下論道,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廣寧之戰後,明朝喪失了整個遼東,明廷遣任宣府巡撫解經邦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經略,解經邦三次上疏,力辭重任,最後被朝廷革職為民,永不敘用。
朱由校再命王在晉經略遼東,在晉亦辭,朱由校不準,令其“刻期就道”,王在晉遂前往山海關。
此時御史左光斗,推薦東閣大學士孫承宗,督理軍務。熹宗朱由校准奏,遂命承宗為兵部尚書。
左光斗,字遺直,一字拱之、共之,號浮丘,又號蒼嶼。安慶府桐城縣(今安徽省樅陽縣橫埠鎮)人,左光斗也是東林黨人,為“東林六君子”之一,另外他還是一個水利專家。
到這裡,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東林黨,兵敗自縊的袁應泰、廣寧大敗的王化貞、還有即將出場的孫承宗都是東林黨人。
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階級政治集團,直到明朝滅亡,共經歷近40年時間。公元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人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在其中講學。
同年十月,顧憲成會同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時稱東林八君子)等人,發起東林大會,制定了《東林會約》,規定每年舉行大會一、二次,每月小會一次。
在東林講學之際,正值明末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之時。東林人士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他們要求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縱枉法。這些針砭時政的主張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同情與支援,東林書院既講學又議政,吸引著許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評朝政而被貶斥的官吏。他們不顧路途遙遠,紛來沓至,人數之多,竟使東林書院的學舍都容不下,一部分在朝任職的正直官員,也同東林講學者遙相應合。
此時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兩者之間因政見分歧發展演變形成明末激烈的黨爭局面。反對派將東林書院講學及與之有關係或支援同情講學的朝野人士籠統稱之為“東林黨”。
東林黨與對立各派之爭,圍繞著是否擁立朱常洛(明光宗)為皇太子這條主線,在“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案中激烈爭鬥,其間,雙方都利用京察制度作為打擊對方的手段。
東林黨人號稱“清流”,影響著天下的輿論。主要政治思想就是反對空幻虛無、談空說玄,提倡求真務實、實學實用。開放言路,反對宦官干政,反對礦稅,是東林黨的三項具體政治主張。
由於東林黨人開放言路指責朝政,觸動熹宗時專權的大太監魏忠賢,魏忠賢開館纂修《三朝要典》,在霍維華的基礎上纂輯萬曆、泰昌、天啟三朝有關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大案的檔案資料,打擊東林黨,同時造編《東林點將錄》等檔案上報朝廷,名單包括南京戶部尚書李三才、大學士葉向高、吏部尚書趙南星、左諭德繆昌期、左都御史高攀龍、禮部員外郎顧大章、吏科都給事中魏大中、浙江道御史房可壯、福建道御史周宗建、左副都御史楊漣、左僉都御史左光斗、大理寺少卿惠世揚、大學士孫承宗等等,由於名單很長,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1625年(天啟五年),明熹宗下詔,燒燬全國書院。次年,東林書院被拆毀。東林黨人也遭到打擊,楊漣、左光斗等許多著名的東林黨人都遭到魏忠賢及其黨羽的殺害。有“東林六君子”或“東林七君子”之說。
我們再說回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人,祖籍河南湯陰,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
孫承宗上任兵部尚書後上疏請求重視武將,並奏上安撫西部、救濟遼陽的難民、檢查京師部隊、增設永平大帥、修築薊鎮的道路、開闢京東地區的屯田等對策。熹宗朱由校覽奏,深為嘉納。
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