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論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八章 數拒清廷 劍指南京,淺談清朝,月下論道,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653年(清順治十年,永曆七年)農曆五月,海澄戰役以後,順治帝敕封鄭成功為“海澄公”,鄭成功不接受。八月,雙方與泉州府安平報恩寺內議和,鄭軍得以休兵籌措糧餉,稍事整頓。十一月,順治帝再度敕封,並承諾給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將,鄭成功仍不接受。
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定西侯張名振見清軍已將軍力集中於福建,則江、浙等地防務勢必空虛;於是乃向鄭成功請師,率領百艘戰艦北上,圖取江南地區。張名振的北伐之師沿長江進攻,直達金山寺,威脅南京城,但因後援接濟不及,只得回師。
清廷再遣使與鄭成功議和,承諾給予興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鄭成功以“兵馬繁多,非數省不足安插”為由,再拒絕之。清又遣使往議,鄭成功的親弟鄭渡、鄭蔭也在使節之中。鄭成功稱“清朝沒有誠意”,並謂“我一日未受詔,父一日在朝榮耀”,又一次拒絕清朝提出的條件,堅持抗清。
此時南明西寧王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絡,希望從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則明朝勢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長江北伐,攻贛、皖、蘇各省,則復興大業有望矣。鄭成功一方面在與清廷談判,一方面派林察、周瑞督軍西進,卻因故延誤了與李定國的約期,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雖克復肇慶,卻於新會大敗而回。李定國本來對與鄭成功會師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鄭連姻來鞏固盟誼;但卻因鄭成功屢愆軍期而誤了大事,李定國對此相當失望。
同年清朝漳州協守劉國軒向鄭成功投降,引鄭軍進入漳州府城;漳州總鎮張世耀見大勢已去,與以下官員盡皆向鄭軍投降。十二月,鄭軍分兵進擊,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諸縣,軍隊進入興化。
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因為永曆帝和鄭成功勢力相隔遙遠,特准鄭成功設定六官及察言、承宣、審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時允許他委任官職,武官可達一品,文職可達六部主事。鄭成功每次拜封官員,都請寧靖王朱術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觀禮,以示尊重體制。鄭成功同時將廈門(當時稱中左所)改名為“思明州”,並建造演武亭,以便親自督察官兵操練。
九月,清朝定遠大將軍、鄭親王世子濟度率三萬大軍入閩,會同駐閩清軍,準備進攻廈門,鄭成功開始鞏固金門、廈門的防禦。與此同時,還派遣部將率領舟師兩路進擊,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廣東,令清軍腹背受敵、難以兼顧頭尾。北上鄭軍連戰皆捷,攻入舟山,但南下的鄭軍雖一度攻取揭陽,卻遭到清援軍擊潰,死傷慘重。
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永曆十年)四月,濟度調集各路水師進攻廈門,於圍頭海域遭鄭軍痛擊,清軍大敗而歸。鄭軍取得泉州戰役的勝利。十二月,鄭成功部隊又在閩東北取得護國嶺戰役的勝利。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於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非常慘重,只得暫且退回廈門,重整旗鼓欲攻南京。
鄭成功欲進攻南京,帳內有部將諫阻,這部將便是中軍提督甘輝,當下獻計道:“我軍深入南京,清廷必發兵來救,前有守兵,後有援兵,我軍孤處其間,豈非陷入重圍?現不如將我軍分作兩路,一路取揚州,堵住山東來軍,一路據京口,截斷兩浙漕運,嚴扼咽咳,號召各郡,南京不戰自困,便唾手而得了。”
鄭成功道:“此計未免太迂。據我看來,南京清兵,多已調往雲貴,現在不乘勝攻取,更待何時?況清提督馬進寶,已自松江遣人通報與我,南京城虛援絕,還有多大本領,敢與我對敵?自然是馬到成功了。”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