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一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8章 善惡之辨,都市仙醫之最強王者,銀杏一夢,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是千古不移之理。
為了名利,不惜磕破頭皮。
科技的發展不斷改變著物質世界,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人往往會迷失在不斷向外追尋的途中。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人,因為有了物質身體,從此有了數不清的人生煩惱;
因為這些人生煩惱,從此親手封印了無限的生命潛能;
因為生命潛能被封印,一生都沒有機會證得心外無物,更無法相信每個人生來本自俱足。
莊子說:通於一而萬事畢。
可為什麼人難以通於一呢?《應帝王》篇最後,莊子用\"渾沌之死\"做了回答: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渾沌意味著圓融一體的先天意識狀態,完全沒有後天的分別心。
當倏忽二帝熱心地為渾沌鑿出七竅後,眼耳鼻舌就開始運作了。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於是,當精神無法內守,圓融一體的先天意識不斷被向外耗散的後天分別意識侵蝕著,七日後渾沌死。
莊子故事中的渾沌不是別人,每個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史少華最佩服的古人,就是莊子。
他覺得莊子的文充滿了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對生命的深刻徹悟。
人什麼時候能大徹大悟?
那是在蒙受了巨大的災難之後,人才會真正清醒。
一個人如果一直處於順境之中,是無法真正體會到生命本質的。
人先天是自私的還是公心的,應該是自私的。
人都有求生的慾望,為了實現這個慾望,人就會變得自私。
因為自私,才能獲得物質,來維持生命。
所以說人的私心改造成公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那就需要學習,需要修煉。
史少華為什麼富有愛心,因為他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一個人如果喜愛動物,這個人就具有慈悲之心。
因為動物不會罵人,不會害人,但動物很無助,需要人類提供生活環境。
動物不會對人構成威脅(極少數動物除外),所以人如果對動物好,就是具有慈悲之心,這樣的人,是靈魂高貴的人。
也就是說,不存在利益關係的情況下,人依然具有慈悲之心,那就是好人!
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這也是千古不移之理。
好了,扯了這麼多,回到正題。
解玲玲做史少華助手的二個多月,她對史少華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感情日見深厚。
這是很正常的,青年男女之間相處久了,感情自然也就增加了。
但解玲玲知道自己斤兩,雖然每月拿到史少華開的一萬元薪水,但自己的物質條件,依然比不上戴秋茵。
至於徐靈兒,解玲玲也知道比不上。
因為徐靈兒的父母,那是史少華的養父母,史少華吃徐家飯長大的。
還有徐靈兒是大學生,畢業後肯定能找到正式工作,解玲玲初中沒有畢業,只是社會上的一個普通打工仔。
歌女在社會上的地位,是很低的。
一個賣唱的,在世人心裡,大多是瞧不上的。
但在這個社會上,草根永遠是大多數。
草根人數雖多,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