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本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7章 風骨初成,聊齋狐婿,士心本尊,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世才既已得‘風骨’,可否指教‘風骨為何物’?”
……
東湖,萬畝升煙,天水朦朧。
輕風細雨,船隻往來,廟山下東湖集市,遠望如蜃樓景象。
一艘漁家小船上,劉彥、陸侯船房對坐飲酒,劉平在旁擺菜設宴,沈煉掌渡當艄公,在船頭划槳。
一口甘甜入腹,陸侯與君請教起‘風骨’。
他不是不知‘風骨’,而是不明‘其理與其妙’。
劉彥把盞,笑顏反問:“不知子洵眼中風骨為何物?”
陸侯沉思少許,回答說:“我沒見過風骨,只是聽人言說,也從書中典故一窺風骨之士。”
“我曾聽老師說風骨。”
“師言,風骨脫胎於君子品德,乃精神骨氣。”
“欲養正氣,先養風骨。而欲養風骨,需先立品德。”
“當君子正直光明的品性入到骨髓裡,白骨便成了‘風骨’。”
“風骨成後,身性入骨,內生‘正氣風’。”
“適時,君子將精神寄託於天地,便可得一匹‘正氣白錦’!”
“此錦,乃正直品德精神所化,熠熠生輝,刀劍不破!”
“老師說,諸子之中,孟子浩然之氣最勝,他的正氣可顯化日月山河,萬里錦繡,震撼天地,神鬼敬畏。”
“但我讀《諸子列傳》,未見其中提到‘孟子風骨’。”
“《大夫列傳》中只讚賞‘屈原、伍子胥有風骨’。”
“而《君子列傳》中,又說某君子自幼便有風骨。”
“卻不知,風骨究竟是形貌、氣度、精神、還是品性?”
說到這,陸侯拱手請教:“世才是否能解?”
劉彥飲下盞中酒,說:“子洵其實已知‘風骨為何物’,只是沒有理清楚‘風骨之表裡’。”
“令師楊公所言風骨,是說內在之骨。”
“列傳中所言風骨,乃指精神氣節。”
“子洵可讀過《相骨認屍》的典故?”
說著,與其講起這篇典故。
故事說的是‘鄆城縣有一仵作,能夠‘相骨認屍’,透過死者屍骨就能認出他生前是什麼人’。
一日縣裡鄉紳公子犯了人命案。
為逃過死罪,他家從郊外盜來一具剛下葬的男屍,搬入公子廂房引火焚燒。
對官家聲稱‘昨夜廂房失火,公子已死於火災……’
縣官讓仵作驗屍,那仵作相骨辨認後,心知死者並非鄉紳公子,而是一位品行端正的讀書人,暗中告知官家:“此乃‘李代桃僵’。”
縣官不動聲色,讓鄉紳為子置辦喪禮,看這家人為別人發喪。
到夜裡,他領著公人仵作來到墳前祭祀,香火問鬼。
從屍身主人口中,得知那公子藏身之處。
三日便抓獲,帶回縣衙審問,鄉紳父子及家僕皆遭問罪。
事後有人問仵作‘如何以骨辨人’。
仵作說:“面有面相,骨有骨相。面為表相,骨為內相。”
“內相承載人的精神氣度,品性德行。”
“它們如水如墨,能浸入骨髓,使骨發生變化,透出身骨而顯‘氣相’。”
“正直之人,骨骼端正。灑脫之人,骨相磊落。”
“陰險之人,豺形狼步。好色之人,縮頭婁腰。”
“君子堂堂正正,小人沐猴而冠。”
“只要能認清楚骨之‘氣相’,便透過骨相辨別他屬那類人,從而推斷其身份。”
話到此處,劉彥該篇典故講完,解道:“所謂‘風骨’,也是一種‘骨之氣相’。”
“有道是‘美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