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八寶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章 江南嶺南,魏宮蓮,紅豆八寶飯,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船上下來這麼多人的猴子,在樹上也很興奮。
這是高興看到他們的意思。
“這裡是劉宋,可是……”幾年後,從官府衙門出來的馮業,徹底死了心。
或者,最後留下與南宋陸游《示兒》彷彿的一首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南宋(公元1127年6月12日—公元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的其中一個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
北宋以開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結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南逃至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
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稱南宋,以別於北宋。紹興和議後,大部分時間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
第三次“衣冠南渡”。
中間還有一次,唐朝“安史之亂“後,中原士庶避亂南徙;定都江寧府(南京),建立南唐。
天下大亂,中原政權和士族相隨南逃。三次“衣冠南渡”,始於東晉,中有南唐,終於南宋。
突發奇想,不知這三次“衣冠南渡”,多少人下南洋乃至下西洋去了。
亂世中,身如柳絮,不由己,似浮萍,逐水流。人,也該存點念想:
活下來,活下去。
就算去了異國他鄉,也能夠紮根下來,茁壯成長。
一路順風。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
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蘇軾、蘇轍、蘇洵)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言歸正傳,北魏佔北燕龍城舊地,太武皇帝拓跋燾又向高句麗徵索馮弘。
高句麗不從。
太武皇帝欲興兵高句麗,被臣下勸阻。
馮弘去了遼東後受到高句麗王的冷遇。高句麗先將其置於平郭(今遼寧蓋州市西南),不久又遷徙到北豐(今遼寧瓦房店市)。
因馮弘在國之時,對高句麗多有輕辱。此時寄人籬下又混不拿自己當外人,還當是在北燕當君王了。
政刑賞罰,猶如其國。多有掣肘。
馮弘遂於劉宋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三月,遣使劉宋,請求南下歸宋。
宋文帝遣使者王白駒、趙次興等前往迎接。
高句麗王不想馮弘南下,遣將孫漱、高仇等殺馮弘於北豐,及其子孫十餘人,上馮弘諡號為“昭成皇帝”。
王白駒等見狀,即率所領七千餘人掩擊孫漱、高仇,斬高仇,生擒孫漱。
高句麗王又擒王白駒等人,送回劉宋。
至此,馮氏北燕政權在維持了二十八年之後,也最後滅亡。
但北燕王室卻沒因此滅亡。
而自古以來,皇帝是有皇帝的死法和安葬,上馮弘諡號為“昭成皇帝”。
後遼西王馮崇的長子入高句麗,以招魂的形式葬昭成皇帝馮弘於祖地長樂,神主遷入長樂馮氏家廟。
而京都平城的長樂馮氏昌黎郡王馮熙一支的家廟,也祀,從文成皇帝馮跋、昭成皇帝馮弘的父親燕宣皇帝馮安始。
【題外話:這些家廟族譜,我沒有見過,但中國古代的大家族確實有這種記錄自家血緣和人口的一種方式,可視作古代一種風俗。
這樣的人家大多是人丁興旺,需要這麼來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