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八寶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章 孝文帝歷史,魏宮蓮,紅豆八寶飯,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稱“孝文帝中興”。
平定反叛
太和二十年(496年)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嶽,皇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元恂素不好學,體又肥大,最怕洛陽的炎熱天氣,每每追樂舊都,常思北歸;又不願說漢語、穿漢服,對所賜漢族衣冠盡皆撕毀,仍舊解發為編髮左衽,頑固保持鮮卑舊俗。中庶子高道悅多次苦言相勸,他不但毫無悔改之意,反而懷恨在心。孝文帝出巡給了他可乘之機,遂與左右合謀,秘密選取宮中御馬三千匹,陰謀出奔平城,並親手殺死高道悅於宮禁之中。事發後,領軍元儼派兵嚴密防遏各宮門,阻止了事態的發展。第二天清晨,尚書陸琇馳馬奏報,孝文帝聞訊大驚,中途急急折返洛陽,當即引見元恂,怒不可遏,列舉其罪,親加杖責,又令咸陽王元禧等人代替自己打了元恂一百多杖,直打得皮開肉綻,才拖出門外,囚禁於城西別館。十月,孝文帝在清徽堂引見群臣,議廢太子恂。十二月,廢元恂為庶人,囚禁於河陽無鼻城。次年四月,孝文帝巡幸長安,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告發元恂又與左右謀反。孝文帝得報,急派咸陽王禧與中書侍郎邢巒率人帶著毒酒趕赴河陽,逼令元恂自盡,時年十五歲。
元恂被廢的當月,恆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陸睿相互合謀,暗中勾結鎮北大將軍元思譽、安樂侯元隆、撫冥鎮將魯郡侯元業、驍騎將軍元超及陽平侯賀頭、射聲校尉元樂平、前彭城鎮將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人,陰謀推舉朔州刺史陽平王元頤為首領,起兵叛亂。元思譽,汝陰王元天賜之子,景穆太子之孫;元業,平陽公元丕之弟;元隆、元超皆為元丕之子。這些人大都是鮮卑舊貴及其後裔,他們不滿意孝文帝親任中原儒士,他們對於遷都變俗、改官制服、禁絕舊語都抱著反對的態度。元丕甚至公然在盛大的朝會上獨穿鮮卑舊服而毫無顧忌,孝文帝看他年老體衰,也不強責。遷洛之初,元隆、元超還曾企圖劫持太子元恂留居平城,起兵割據雁門關以北的恆、朔二州,陰謀雖未得逞,但叛逆之心不死,這次又與穆泰等人醞釀更大的叛亂。
元頤佯裝許諾,以穩住穆泰等人,暗中將叛亂陰謀密報朝廷。時任城王元澄臥病在床,孝文帝立即召見他。元澄受命,倍道兼行,經雁門往北直趨平城(恆州治所)。先遣侍御史李煥單騎入城,出其不意,曉諭穆泰同黨,示以禍福,叛黨頃刻瓦解。穆泰無計可施,倉促率麾下數百人攻煥,不克,敗走城西,束手就擒。元澄窮治穆泰同黨,收陸睿等百餘人下獄,民間帖然;並將平叛始末寫成奏章上報朝廷。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正月,立皇子元恪為太子。叛亂平息後,孝文帝以鮮卑舊貴和北方各少數族酋長不堪暑熱,允許他們秋居洛陽,春還部落,當時人稱他們為“雁臣”。
御駕南伐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六月,孝文帝一行渡渭水入黃河,東還洛陽。返京後的第三天,即下令徵發冀、定、瀛、相、濟五州兵卒二十萬,準備再次大舉南伐。經過一番準備,八月,孝文帝率六軍從洛陽出發,使任城王元澄與僕射李衝、御史中尉李彪等人留守京城,命皇弟彭城王勰暫領中軍大將軍。孝文帝引兵直趨襄陽,彭城王元勰等三十六軍前後相繼,眾號百萬,吹唇拂地。兵至赭陽,留諸將攻取,自率兵南下奔襲宛城,當晚攻克外城。房伯玉率眾堅守,魏軍不能取勝。孝文帝留咸陽王元禧等人攻南陽,自引兵至新野,又遭到齊新野太守劉思忌的頑強抵抗,直到十月,仍然不能攻下。齊明帝急派大將崔慧景率步騎二萬餘人增援襄陽。
十一月,南齊韓秀芳等十五將投降北魏,魏兵才在沔水以北取得一次勝利。戰爭相持到第二年三月,北魏終於攻佔了雍州的南陽、新野、南鄉等郡,劉思忌被殺,房伯玉被迫出降。繼而大敗崔慧景、蕭衍於鄧城,斬首、俘獲二萬餘人。孝文帝乘勝率眾十萬圍攻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