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八寶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章 孝文帝歷史,魏宮蓮,紅豆八寶飯,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陣容整齊,浩浩蕩蕩,所過之處,秋毫無犯,經恆州、肆州,於太和十七年(493年)九月底抵達洛陽。時值深秋,陰雨連綿,大軍就地休息待命。當時許多鮮卑大臣雖不願內遷,但更畏懼南伐,故只得相從,不敢再提出異議,遂定遷都大計。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正式宣佈遷都洛陽。隨著遷都的進行,大批鮮卑人源源不斷地湧入內地,北魏政府又面臨著許多新問題:鮮卑人的習俗是編髮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夾領小袖,多數人不會說漢語,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習俗;且新遷之民初來洛陽,居無一椽之室,食無擔石之儲,不擅農業,人心戀舊。如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嚴重地阻礙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不利於北魏政權的鞏固。在王肅、李衝、李彪、高閭等漢族士人的支援下,遷洛之後,孝文帝立即著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
革俗漢化
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二日,孝文帝下詔禁止士民穿胡服,規定鮮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數民族人民一律改穿漢人服裝,朝廷百官改著漢族官吏朝服。幾天後,又下詔免除代遷戶三年的租賦,鼓勵他們在政府新授給的土地上耕種;他們中的許多人還被選為羽林、虎賁,充當禁衛軍。恰在這時,蕭道成的侄子蕭鸞殺海陵王蕭昭文,篡位自立,稱明帝。訊息傳來,孝文帝怒斥蕭鸞不忠不義,遂以此為藉口,興師問罪。他先派行徵南將軍薛真度向襄陽,大將軍劉昶向義陽,徐州刺史拓跋衍向鍾離,平南將軍劉藻向南鄭,分四路大舉伐齊。十二月底,又親率大軍三十萬南伐,渡淮河直抵壽陽。由於壽陽防守嚴密,魏軍不能攻下,只好放棄壽陽沿淮河東攻鍾離。次年三月,孝文帝被迫撤兵。
太和十九年(495年)五月下旬,孝文帝從前線回到洛陽,不顧鞍馬勞頓,又立即召叢集臣,商議禁絕胡語。六月,正式釋出詔令:“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11]當月,孝文帝又釋出詔令,規定遷到洛陽的鮮卑人,死後要葬在河南,不得還葬平城。於是,從代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全都成為河南郡洛陽縣人。孝文帝又依據古代《周禮》中的制度,下詔去長尺,廢大斗,改重秤,頒行全國。太和十九年(495年)八月,洛陽金墉宮建成,詔令在洛陽城內設立國子學、太學、四門小學。九月,新都營繕工程初步告竣,平城六宮、文武全部遷到了洛陽。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複姓為單音漢姓。他在詔令中說:“自代郡遷到洛陽的諸功臣舊族,姓或重複,都要更改。”於是,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改拔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奚氏、乙奚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於氏為於氏、尉遲氏為尉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改姓以後,鮮卑族姓氏不再重複奇僻,與漢姓完全相同,鮮卑族在漢化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一步。為使鮮、漢兩族進一步融合,孝文帝還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他帶頭納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陝西李衝等漢族大士族的女兒以充後宮,並親自為六弟聘室,命長弟咸陽王元禧聘故潁川太守陝西李輔女,次弟河南王元幹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樂女,次弟廣陽王元羽聘驃騎諮議參軍滎陽鄭平城女,次弟潁川王元雍聘故中書博士范陽盧神寶女,次弟始平王元勰聘廷尉卿陝西李衝女,季弟北海王元祥聘吏部郎中滎陽鄭懿女。六個王妃中,除代郡穆明樂女出於鮮卑八大貴族之一外,其餘都是中原的著名漢族大士族。孝文帝還採用魏晉的門第等級制度,在鮮卑貴族中分姓定族,根據姓族等級高低分別授以不同的官位、給予不同的特權。
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