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八寶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章 公主和親,魏宮蓮,紅豆八寶飯,藏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戰爭主要是,對於中間地帶的爭奪。
所渭“中間地帶”,是指處於分治雙方實際控制區邊緣的緩衝地帶,也是雙方頻繁展開拉鋸式軍事爭奪並長期對峙的地帶。
這一地帶相對穩定,但也時常會隨著南北分治政權實力及形勢的變化,而推移。
因此,對峙雙方時有進退,從而其實際軍事控制線也隨之相應推移,由此而形成在一定意義上表現為“兩不相屬而又兩皆相屬”的邊緣地帶,可以稱之為“南北爭奪與對峙地帶”,亦即“中間地帶”。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使中原陷於分崩離析的局面。
司馬睿南渡建立東晉之後,與北方各政權對峙的分界長期維持在秦嶺一淮河一線。
其後,南北的軍事控制線時有推移,但沒有太大的變動。
東晉末年劉裕北伐,相繼滅亡南燕、後秦,把實際控制的疆域推進至黃河以南。
進入南北朝後,劉宋前期與北魏圍繞河南、淮北展開了長期的爭奪,與北魏之間大致保持了劉裕北伐的疆界。
宋明帝泰始年間兄弟鬩牆、宗室內亂,北魏乘勢攻城略地,淮北之地盡入北魏之手。南方政權所控制的地域,退縮至東晉初年的秦嶺一淮水一線。
齊梁時期,繼續與北魏對峙,基本維持在此邊界。“兩國交兵,爭沿淮之地者十餘年,互有勝負”。
因此,秦嶺一淮水一線就成為南齊與北魏爭奪與對峙的中間地帶。
自劉宋泰始之後,南方控制的疆域大幅度退縮,北強南弱的格局逐漸形成,但尚未達到擁有壓倒優勢的地步。
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基本上還是處於雙方拉鋸而北方略佔上風的態勢。而雙方對峙、爭奪的主戰場就是中間地帶。
“自失青徐之後,宋魏交兵於淮、泗之間。”南北對峙,遂南移至淮水一線展開。
劉宋為減緩失去淮北後給南方帶來的壓力,不得不以重兵駐守淮水南岸一線。
宋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徐州落入北魏之手,張永、沈攸之潰敗,淮南孤弱。
淮陰處在淮水南岸,在淮北盡入北魏之後,於泰始五年成為北兗州的治所,併成為與北魏對峙的前沿重鎮。
除了淮陰,壽陽是沿準的又一軍事重鎮,南北雙方也都想控制在自己手中。
還有襄陽,由於地處南北對峙前線,又是南北交通要道,因而也是南北雙方必爭之地。
在整個齊梁時期,淮陰、壽陽、襄陽是位於中間地帶的三個軍事重鎮。奪取了這些重鎮,實際上也就奪得了對中間地帶的控制權。
因而,這幾個軍事重鎮,就成為這一時期南北雙方全力爭奪的重點。
大體上,南齊與北魏的爭奪與交鋒主要在東線。這一時期,南齊是要盡力維持對淮陰、壽陽等中間地帶的控制,而北魏則力圖從南齊手中奪取淮陰、壽陽。
公元479年四月,蕭道成逼迫劉宋順帝禪位,建立齊朝。
但在北魏看來,這是“島夷蕭道成廢其主劉準而僭立,自號曰齊”,因而藉機發起了對南方的進攻。
對於北魏可能乘機進攻,蕭道成其實早有預見,將垣崇祖由兗州刺史調為豫州刺史,命其鎮守壽陽。
當北魏軍隊三路並進大舉南下時,早有防備的蕭道成下詔內外戒嚴,調兵拒擊北魏軍。
建元二年(480年)春,北魏步騎號稱二十萬,相繼攻打鐘離、壽陽,均被擊退。
同年秋,北魏梁郡王元嘉率軍十萬圍攻南齊的朐山,又被南齊守軍擊退。
至冬季,北魏再派昌黎王馮熙與徵南將軍恆誕進向義陽、鎮南將軍賀羅向鍾離,兩路同時進發。
淮北自劉宋泰始三年失陷後,其地之民“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